希望你過得好,但不能比我好:每一對閨蜜背后都暗藏著角逐和嫉妒
《我的天才女友》撕開了友情最丑陋的秘密,而實際上,那種混雜著強烈嫉妒的復雜感情就是女性間的友情。
《我的天才女友》撕開了友情最丑陋的秘密,而實際上,那種混雜著強烈嫉妒的復雜感情就是女性間的友情。
這個時代,女人可以不要男人,卻一日不可缺閨蜜,有好姐妹的日常歡樂無限,深度的靈魂契合和相似的興趣愛好讓彼此無數次許下“時光不老,我們不散”的諾言,畢竟帶著姐妹一起飛,就是生活里的小確幸。
可是,女人之間的友情從來都沒有像朋友圈里呈現的這么簡單,愛情里會出現的“吃醋、嫉妒、猜疑、失衡”,友情可全都有,并且妒忌之心只要有微弱的星星之火,便可以迅速燎原,然后就會暗自較勁、相互追逐。說簡單點就是“我可以允許你比我好,但我忍受不了你一直比我好”。
有人說這樣的友情,哪配得上“閨蜜”二字,只能用塑料姐妹情去形容??墒?,《我的天才女友》剛好就呈現了這樣一種裹著濃烈嫉妒,暗暗角逐,卻跨越了半個世紀的友情。
從少年到人過半載,兩位女主埃萊娜(又稱萊農)和莉拉之間相愛相殺,又相互成就,人物內心極其復雜,可謂天使與惡魔并存,有時光芒萬丈,有時墜入黑暗深淵,像極了我們自己——平日里,當看到好朋友受人矚目,越變越優秀時,我們的內心往往是復雜的,一面是“與你同樂”,另一面多多少少又有點妒忌。這看似奇怪、多變的感情,其實就是人性本身。
為了讓人理解到友情最深處的脆弱和瘋狂,原作者埃萊娜·福萊特塑造出了兩個出生于意大利那不勒斯貧民社區的女孩埃萊娜和莉拉,并親手撕開了她們之間最丑陋的秘密。
與同樣是閨蜜題材的電影《七月與安生》相比,埃萊娜·福萊特創造的這個女性成長故事更為恢弘,并極為殘酷。那些《七月與安生》里只是一筆帶過的恨意、戰火和破滅,她都把它們攤在放大鏡下,細膩地勾勒了出來,血肉模糊,卻無比真實。
埃萊娜·福萊特被稱為是意大利最神秘的作家,迄今無人知曉她的真實身份和家庭背景,連名字也只是筆名而已。她用4年時間,寫下了“那不勒斯四部曲”,包括《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離開的,留下的》《失蹤的孩子》,作品被翻譯為40多種語言,暢銷千萬冊。2018年,HBO與意大利多家制片商合作,在羅馬導演賽維里奧·科斯坦佐的拍攝下,《我的天才女友》同名改編劇被搬上熒幕。
目前該劇已完成了兩季的拍攝和更新,內容高度還原原著,那不勒斯老城的搭建更是再現了當年二戰后的模樣——滿是灰層的街道、老舊的鐵軌、破敗封閉的社區、狹窄的樓道、發出轟鳴的老爺車、湛藍深邃的大海,沉浸式的視覺感官極為強烈,帶著一股讓人眼前一亮的意大利式復古風。
當然,在全劇柔和的色調之下,嵌入的是鋒利、復雜、愛恨交織的故事情節,隨著人物內心的變化,觀眾仿佛是在做一次自我解剖,曾經那些讓我們在友情中感到疑惑的恨意、嫉妒、斗爭,好像在某個瞬間都得以理解了。
埃萊娜和莉拉的相識有一種必然,就像這世間所有的友情都不會無緣無故的發生一樣,兩人天資聰慧,莉拉性格果敢,埃萊娜溫潤,這樣的人注定會相互吸引。
而后,在男權主義的社會背景下,女性長期被壓制、欺凌的現實遭遇中,她倆終于相伴前行,照亮了彼此灰暗的童年。人們常說愛情需要緣分,友情亦是如此,總有個剛剛好的時機讓原本沒有交集的兩人結緣相識。
當然,同樣的境遇里,友情的維持自然是輕松容易的,可一旦身處的環境有了不同,友誼的粘性就會變化——埃萊娜父親支持女兒繼續念書,莉拉父親則以暴力強迫她小學后就到自家鞋店里幫工,從那開始,她倆的暗自較勁已經有了萌芽。
性格剛烈的莉拉從不允許自己示弱,圖書館成為她汲取知識的地方,鞋店的工作也逐漸讓她有了面對社會的老練,她的個人魅力開始初現,深受社區男孩喜愛。同樣,埃萊娜在學校的表現也挺好,她倆各自努力,不分伯仲。
透過導演的鏡頭,主角內心的不甘,因為嫉妒產生的疏離,誰都不愿落后太多的奮起追趕等都被細膩的獨白和細微的表情動作、以及流暢的轉場展現得淋漓盡致。
少年時期的兩人,努力尋求著分歧產生后的平衡點,成年之后,她們的相愛相殺正式開始,那種競爭隨時都可以將對方吞噬,她們就是各自的鏡子,照出了心里的妖魔。
莉拉嫁為人妻,遭遇家暴后,于絕望中醒悟,她身披華麗袍子,與權勢抗爭,可因學歷低,使之成為她的妒火源頭,這就是友情里最猙獰的模樣了。
每每當我們知道自己再怎么努力,也無法像他人那樣展露鋒芒時,內心的不平衡和憤怒,只能轉化為嫉妒發泄出去,人性的脆弱往往如此。
同時,好勝心也跟自尊心一樣,流淌于我們的血液里,隨時都可能爆發,當莉拉因為學識低而無法加入群聊時,反而刺激了她的好勝欲,所以她必須要當著埃萊娜的面,在異性面前證明自己沒上學依舊能快速地看完一本書并理解其精髓,還能邏輯清晰的發表觀后感。在被異性夸贊后,莉拉的臉上明顯帶著一種被扭曲了的喜悅。
而埃萊娜,她沒有莉拉的尖銳鋒利和想法明確,她曾被莉拉的光芒吞噬,完全迷失,也因為無法灑脫地爭取自己想要的而掙扎——這不就是我們的青春么?猶如身處迷霧之中,內心兵荒馬亂。好在她身上有一股厚積薄發的韌勁,助她考上比薩的大學,小說也被出版,她終于遇到了轉折。人生路上的很多拐點,其實就是努力、實力加運氣,時機并不是好運從天而降,而是萬事俱備后的錦上添花。
最后,隨著劇情的推進,在更加動蕩的社會變遷中,她倆依然會與時代命運抗衡,披荊斬棘地尋求出路,相知又相爭,有協助、有陪伴,更有戰火,她們疼愛彼此,又恨著對方的鋒芒,但任時光流逝,她們始終都是無法取代的存在,半個世紀的相交最終成就了這段紛繁復雜的友誼。
或許,所謂的閨蜜從來就不是逛逛街,吃吃飯,拍拍合照發朋友圈,也不是單純地給予協助或陪伴,而是能承載得起人性陰暗面的那種感情。
嫉妒是人之常情,相互競爭時有發生,可吵不散的、留下來的、理解并包容彼此的,才是摯友,那種吸引力不會因為分歧而消失殆盡,就像埃萊娜和莉拉。
這部作品之所以讓觀眾沉迷,或者就是因為,看著劇中的女性友誼關系,仿佛看見了我們自己,看到了那些曾有過的妒忌烈焰,也看到了那些消失在時間洪流中的好友,回憶因此蜂擁而至,這就是四部小說和改編劇的巨大魅力。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可這部作品里的悲與歡,與大家是有過相通的,它跨越空間與時間,好像讀到了人們心里隱藏最深的東西。
網絡編輯: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