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理解今天的城市,就要回到鄉村”
《海水變藍》不止是一部文學紀錄片,更展現透過個體經驗、文學尋根,回顧1949年以來共和國歷史變遷與傳承,和表白創作心跡的企圖心。
發自:柏林
責任編輯:劉悠翔
《一直游到海水變藍》的國際版海報由黃海設計。畫面中,一支發射著燈塔光芒的巨大鋼筆,矗立在夜空下的山海之間。
2020年2月20日第70屆柏林影展開幕日早上九點半,我在座無虛席的媒體場觀看賈樟柯的紀錄片《一直游到海水變藍》(2020)。柏林影展70周年,也是影展“論壇”單元50周年,新團隊的節目策劃著重承前啟后。2月24日下午的特別節目“傳承”,賈樟柯邀請關注中國鄉村的青年導演霍猛對話。對話前放映22年前在“論壇”單元首映的《小武》(1998)4K修復版,由馬丁·斯科塞斯的電影基金會修復,成就中西對話傳承的一樁佳話。新任藝術總監Carlo Chatrian上臺歡迎曾在1998年介紹《小武》的論壇單元創辦人Ulrich Gregor,再由老先生介紹賈樟柯出場。導演說,他感覺《小武》“復活了”。新作《海水變藍》與首作《小武》的同屆放映,多了一層影史尋根傳承和與舊雨新知相遇的意味。
《海水變藍》不止是一部文學紀錄片,更展現透過個體經驗、文學尋根,回顧1949年以來共和國歷史變遷與傳承,和表白創作心跡的企圖心?!逗K兯{》的精彩在于土地與海洋想象之間的張力,這是鄉村血緣民族的召喚羈絆與世界漂泊不羈的自由向往之間的張力,也是山西汾陽賈家莊首屆呂梁文學季上宣布開機時的片名《一個村莊的文學》與柏林影展首映片名《一直游到海水變藍》之間的張力。
《海水變藍》開頭高度美學化特寫拍攝土地色彩的農民雕像,可能會讓熟悉賈樟柯的觀眾意外,相較起來,《三峽好人》(2006)開頭流動的搭船庶民群像更加自然真實。這些農民塑像或許藝術歷史價值不高,不過是賈家莊村莊歷史博物館里的展品,但導演想挖掘歷史、捕捉真實,突發奇想,這些雕像的模特是誰?算算年齡,這些五六十年代正值青壯年的模特,如今皆已成老人。他們如果還生活在村莊里,今天會是什么模樣?于是有了一個蒙太奇想象,莊嚴肅穆的雕像和老人院里集體吃飯的老人產生連結,作為影片十八個章節的第一章,“吃飯”。
電影聚焦馬烽、賈平凹、余華、梁鴻四位作家,時空橫跨共和國成立后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文革、改革開放到當下,山西農村、陜西商洛、浙江海鹽、河南梁莊,以小觀大,從鄉村看中國。1980年代改革開放,面對海外世界的焦慮,在文學方面1985年韓少功的尋根文學,與第五代電影的反思尋根交相呼應。影片里一個尋根段落令人印象深刻:梁鴻十四歲的兒子在家鄉梁莊河邊用普通話自我介紹,畫外的賈樟柯聽完請他用河南話再說一遍,北京長大的他忘光了方言鄉音有點不好意思,這時梁鴻入鏡救子,一句一句教他母語,表現城鄉經驗的斷裂與重建。對年輕世代而言,回鄉既是久別重逢,也是重新認識源遠方能流長。
《海水變藍》體現了賈樟柯之于汾陽賈家莊的回鄉尋根,但其精神核心無疑是幽默的余華兩次講述在家鄉海鹽游泳的瀕死經驗。影片中間第十章在海鹽海濱,余華第一次講述小時候游泳游進海流,為了“活著”只能隨波逐流(“我知道我不能掙扎,我只能跟著海流走”),漂流到四十里外才爬上岸,赤腳沿著海邊走回來。第二次是在片尾第十八章“游泳”,從梁鴻兒子受訪的小河過渡到海鹽海邊之后?!霸谖倚〉臅r候,看著這個大海是黃顏色的,但是課本上說大海是藍色的。我們小時候經常在這兒游泳,有一天我就想一直游,我想一直游到海水變藍?!敝v兩次顯然別有深意,片名字幕《一直游到海水變藍》直到影片結尾才在觀眾面前揭曉。賈樟柯或許是借用余華的游泳經驗表白創作心跡:隨波逐流和一直游其實是一體兩面,創作即是游泳,有時看似隨波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柔翡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