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浙江經濟艱難轉身

責任編輯:陳濤

■溫州千家企業停工半停工或倒閉
■全省企業利潤增幅下降17.8個百分點
■政府大力幫助企業突圍
■困難正是產業升級的陣痛


是個好消息,但更多的時候似乎是個壞消息——已經過完最酷熱的夏天了,溫州往年常見的拉閘限電再也沒有出現。

在最后的酷熱消退前,溫州商人們難得消停下來的腳步,在夜色中變得緩慢。在最著名的詩島江心嶼畔,甌江兩岸燈火朦朧嫵媚。新改造的最高檔的娛樂街區霓虹依然閃爍,光華照人。

但大家已無心欣賞。

溫州千家企業停工半停工或倒閉
溫州市經貿委7月初的一份調查顯示,在溫州31個工業強鎮和開發區15521家中小企業中,目前停工、半停工和倒閉的企業達1259家,占調查總數的8.1%

白墻、空曠的廠區、緊鎖的廠門,車間里散落一地的器具原料,三三兩兩留守的看守人員,工業園區里無精打采的賣水果和飲食的小販,天一亮,真實景象就展示無遺。“很多工廠都停工了。”溫州市中小企業促進會會長周德文說,這個夏天,遠遠超過了年初所能想象到的困難。

從溫州沿海岸線往東北方,或直接北上,在臺州、在義烏,在寧波的慈溪、寧海,紹興的嵊州以及柯橋輕紡城,蕭條宛如不能閉閘的水龍頭,一瀉千里。

浙江的工業經濟正“處于緊運行狀態”中,“企業負重前行”,浙江省經貿委7月份的一份工業經濟分析報告用少有的口吻這么寫道。

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2008上半年,浙江規模以上企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2%,增幅與去年同期相比回落5.5個百分點;前五個月,企業利潤總額增長14.1%,增幅則大幅度同比回落17.8個百分點。“下半年,經濟運行仍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發展趨勢嚴峻。”報告悲觀地說。

溫州市經貿委7月初的一份調查顯示,在溫州31個工業強鎮和開發區15521家中小企業中,目前停工、半停工和倒閉的企業達1259家,占調查總數的8.1%,比一季度增加2.1個百分點。

“鞋都”的凋零
一些企業開始遷徙,寧愿停工去內地再辦新廠。在溫州的各大媒體上,有關廠房或生產設備“求租”的信息,現在已全部換成了“轉讓”。“原來租金25元一平方米的廠房,現在6元都租不掉。”

出溫州城,乘火車西行,鐵道兩邊碩大的鞋廠隨處可見,“中國鞋都”的招牌每隔一段距離都在提醒著曾經創造的傳奇——在溫州制鞋業最鼎盛時,這里生產了全世界40%的鞋,其中60%出口國外。

但現在,在鞋材、鞋革和制鞋廠遍布的仰義工業區,停工潮席卷了整個園區。很多廠區里只剩下看守人員,他們掛著沮喪的面孔,閑散得無所適從。“根本活不下去了。”前溫州鞋材協會會長、好霸鞋材董事長林錦標說。由于原材料價格飆升、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率下調、利率調整、勞動力價格上漲、物流費用上漲的原因,利潤空間正被進一步壓縮。

一個十多元的鞋底,以往還有1元左右的利潤。在成本增加的沖擊下,已幾乎被全部抵消。“以前凈利潤5%,現在1%都算好的了。”“訂單不是沒有,是不敢做。”林錦標說,他的工廠一樓,5條生產鞋底的生產線已全部暫停。

因為鐵價提高,制作鞋底的模具費,從2000漲到了3000元每件;油價上漲,鞋材的一噸原料要增加3000多元(鞋材的原料主要是石油化工產品);噴光油也貴了,每雙鞋以前要8毛,現在最少1.5元;當然,還有運輸費也上漲了。

與此同時,工人工資也在上漲。前幾年,沒有任何技術要求的雜工底薪是850元,現在則要1200元。林錦標的對策就是減少合同工人的數量,從鼎盛時的一百多人,減少到了五十多人。“我們只能少招一點工人,少接幾個單子,保證已招到的隊伍穩定。”

但即使不開工,光是工人的底薪也足以壓垮一個沒有準備的小企業。林錦標介紹說,他知道的一家規模大一點的制鞋企業,僅工人工資一項,一個月的支出就是一百多萬。而溫州最大的鞋企擁有員工大約20000人,每月要支付工資數千萬元,“要是三個月沒單子,根本沒法活。”

人民幣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老黃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