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襪都”諸暨的突圍之路
真正的隱憂在于,在產業集群的模式下,龍頭企業的數量能達到多少,其品牌號召力能有多大?這直接關系到產品的定價權。
責任編輯:陳濤
彈丸之地成“襪都”
在一片灰色之中,諸暨似乎是一個亮點。這個西施的家鄉現在屬于紹興市,它的經濟呈現鮮明的產業群格局,尤以大唐鎮的襪業著名。這里一年生產的襪子超過130億雙,可以供全球每人2雙,占全球襪子總產量的三分之一。大唐鎮也因此被稱為“襪業之都”。“截至2008年6月,大唐的工業用電達4.04億度,同比增長16%,自營出口同比增長37%,稅收總計1.6億元,增長69%。”剛一見到記者,大唐鎮主管工業的副鎮長章輝就冒出了一連串很讓人振奮的數字。“這說明我們大唐的襪業沒有出問題,我們能挺住。”他說。
大唐鎮名字雖然有個“大”字,其實一點都不大。全鎮的面積不過53.8平方公里,相當于兩個半“鳥巢”體育場,城區面積不過6平方公里,不到“鳥巢”的三分之一。就這么一個彈丸之地,卻集中了11000多家襪業企業,2007年,整個大唐鎮的襪業產業創造產值328.1億元,實現銷售額318.9億元,利潤31.1億元。其中,出口交貨值80億元,自營出口4.59億美元。
紡織、出口、勞動力密集,大唐符合這一輪大調整“重災區”的所有概念,但是它硬是很興盛。“大唐憑什么不倒?諸暨憑什么不倒?憑的是我們產業集群的戰略模式。”這是大唐鎮和諸暨市政府官員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在大唐鎮的這一萬多家與襪業相關的企業里,包括了從化纖原料、棉紗、紡織機械(主要是襪機)、染整、營銷、物流運輸。到襪工等貫穿襪業生產全過程的一條完整的產業鏈。隨著襪業產業鏈的拉長,在大唐鎮一地,就實現了襪業分工的細化和專業化,使得襪業企業的競爭實現了差異化,同時由于襪業生產要素的高度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