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海波:重癥醫學是生命的最后防線
“在這樣的重大疫情面前,最前端、最重要的其實不是我們醫生,而是疾控。如果把第一道防線,比如社區這條線,如果社會的傳播能擋住,病人就會變少,重癥就會更少”
“經此一疫,我們也應該反思:全國有足夠的重癥醫生、重癥護士嗎?這是我們的醫學教育體制的一個大問題。我們的培訓、畢業后教育存在著巨大的缺陷……我們在住院醫師培訓中沒有規培(規范化培訓)”
責任編輯:林閬
(本系列均為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原創,限時免費閱讀中)
“在這樣的重大疫情面前,最前端、最重要的其實不是我們醫生,而是疾控。如果把第一道防線,比如社區這條線,如果社會的傳播能擋住,病人就會變少,重癥就會更少”
“經此一疫,我們也應該反思:全國有足夠的重癥醫生、重癥護士嗎?這是我們的醫學教育體制的一個大問題。我們的培訓、畢業后教育存在著巨大的缺陷……我們在住院醫師培訓中沒有規培(規范化培訓)”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2020年第7期
在日前的采訪中,邱海波問了我一個問題:你有采訪過去世患者的家人么?我說有。他問:他們怎么樣?我三言兩語,簡單說了幾個。我看到邱海波突然靠著椅背,右手攥了起來,這是人在努力克制自己情緒時的表現。邱醫生是個溫和的人,在談及初來武漢時的經歷時,他說,有不少可以值得我們總結的地方。
在一月份的武漢,疫情之初,幾乎所有醫護人員都有力所不能及的無力感,即使你是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國家衛健委點名指派武漢醫療救治專家——這是醫生能在此次疫情中所能扮演的最重要角色之一。
邱海波是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的副院長,重癥醫學專家,以下是邱海波的自述:
我1月中旬來武漢,剛來的時候,“新冠”對我來講是新的疾病,不知道它的特征,需要跟前期當地的醫生去聊,病人怎么生病的?需要跟清醒的病人去聊,他有什么不適?對于最重的病人,要看看他現在有哪些器官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解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