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擎 中國知識界一個獨特的存在
“劉擎骨子里活得率性。學術圈里,只要他在,場面就活了”
責任編輯:雨僧
“劉擎骨子里活得率性。學術圈里,只要他在,場面就活了”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2020年第7期
2013年,劉擎在臺灣 圖/受訪者提供
二十多天沒出門,劉擎挺自在,他享受因為疫情宅家工作的沉靜。只是,好久沒見大片的天空。有天晚上,一家三口往徐匯濱江大道去,散散步也好。橙棕色的跑道上空無一人,滑板少年也不見了。
馬克斯·韋伯就是因為染上了1918年起肆虐歐洲的西班牙流感而死的,56歲,正是劉擎現在的年齡。80年代,他在李澤厚的一次校園演講中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過去的十多年里,他習慣把這位德國思想家列在西方思想史課程的第一位,因為韋伯代表了現代思想的成熟。2月23日,他在“得到”開課,發刊詞里提到:做一個清醒的“現代人”。
一
四年前的這時候,我開始旁聽劉擎的研究生課“西方現當代思想”,正是政治學系江緒林老師棄世一周,而劉擎作為系主任剛在送別會上念完那篇打動了許多人的悼文。2010年,江緒林也旁聽過他的課。
第一節上導論,他向學生們交待開課的目的之一:一個人,在“被拋到這世上”之后,如何不過度地“反省人生”,如何“與不確定性共存”,如何正對加繆所謂惟一嚴肅的問題(自殺),如何涵育強健的心智,“繼續江老師未盡的思考”。
早年他的名片上寫的是詩人、劇作家。1987年第2期《上海戲劇》上有一篇《我們實驗什么――“白蝙蝠”四重奏之一》,署名劉擎、陶駿、張昭、劉洋。四個人展開為什么要搞實驗戲劇的討論――“戲劇實驗室在戲劇文化中扮演的角色,類似于科學實驗室在科技發展中的角色”“藝術的力量取決于獨特性和力度”“戲劇使人成為人”。
他們的結緣始于陶駿編劇、導演、主演的實驗話劇《魔方》。這篇對談提到1986年劉擎和陶駿編劇、陶駿導演的四幕詩劇《生存,還是毀滅》,它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加上現代生活的混合物。這個劇本后來被譯成英文,由著名的勞特利奇出版社(Routledge Press)收入文集《莎士比亞在東亞》。
張昭演哈姆雷特,陶駿演麥克白,好嗓子劉擎拉來另一副好嗓子林棟甫演李爾王,他自己演現代人。主要服裝是麻袋片做的,場地十平米。2019年3月,剛得了法蘭西共和國文學和藝術騎士勛章的林棟甫忽然收到劉擎的祝賀短信,回了聲“天!”,二人相約重聚?!昂孟裆陷呑拥氖虑??!眲⑶嬲f。
二
上世紀50年代末,上海人民廣播電臺的一位技術員和他的妻子、同單位廣播合唱團團員,雙雙響應國家號召,奔赴青海建設廣播電臺。說好待四年,一留二十年。他們在青海師范學院的家屬院里安家,生了兩個男孩,大的叫劉擎。
隔壁住著一對生物學家,來大西北教英語,這家的男孩是他童年最好的伙伴。樓上住著一位“戴帽右派”,是他的語文老師,會朗誦馬雅可夫斯基和葉塞寧的詩歌。另一個單身“右派”,據說當年在《數學學報》上發表過文章。隔壁的隔壁,是一位從前在外國語學院教書的老師,她的先生曾在中科院工作。一天,有個科委的年輕人千里迢迢來請教翻譯,劉擎頭一回聽到“信息論”,那是1975年。
學院圖書館里的繁體字蘇俄文學,大人們悄悄傳閱的灰皮書,《展望》雜志每期末頁的火柴棍思考題,青海省話劇團后臺的種種故事,父親帶他去玉樹、果洛架電線安喇叭時見識的藏民及其文化,混雜著構成了知識貧瘠年代里的另一個平行小宇宙。
2015年暑假,一個刮臺風的日子,劉擎在季風書園,為一些風雨中趕來的孩子和家長上一堂哲學課。
“在我大概十歲的時候,遇到一些奇奇怪怪的叔叔,他們很熱心地講些‘深奧’的故事和問題,激發了我的奇思異想,開啟了我后來的學習和探索,讓我成為今天的我?!彼扑]并現場解讀朱利安·巴吉尼的《一頭想要被吃掉的豬》,這本書的副標題是“以及另99個思想實驗”。書店的沈樂慧說,那天,大人孩子聽得津津有味,舍不得結束,那大概是季風人文課中拖堂時間最長的一期。
1978年,劉擎考入華東紡織工學院化學工程系高分子化學專業,滿腦子“實現四個現代化”。宿舍里老有臥談會。那些老高中、插隊知青、當過兵的,都有一籮筐故事。
“‘文革’剛剛過去,國家正在恢復元氣。這些夜談,是在幫我認識社會,認識這個國家?!眲⑶嬲f,“課堂上也有許多開放的議題,姓資姓社之類……那一代的大學生,敢想敢問,敢挑戰權威?!?/p>
研究生畢業后,他從化工系轉到社會科學部當教師,轉向上一代人又愛又怕的文科。他一面教書,一面寫詩、寫影評、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