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保條例快速修訂通過,“吃野味大省”廣東如何訣別“野味”?

趕在一季度的尾巴,今天,省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一部重磅法規——《廣東省野生動物保護管理條例》(簡稱“野保條例”)。

責任編輯:陳明詩

趕在一季度的尾巴,今天,省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一部重磅法規——《廣東省野生動物保護管理條例》(簡稱“野保條例”)。這次修法從起草到出臺僅用時50天,創下了這些年來廣東最快的立法速度。

一次通過、一個月后施行。在全國人大常委會2月24日就全面禁食野生動物作出決定后,廣東率先把“全面禁食野生動物”明確寫入省級地方性法規。

那么,被外界號稱是“野味大省”的廣東,是如何以快速決斷的姿態,將野味產業拋諸腦后的?

“逢會必提”的特事快辦

制定于2001年的野保條例早在2004、2012年先后經過三次修正。從去年起,省林業局已經著手第四次修訂工作,但因不甚緊迫,并未納入本屆人大的立法規劃。

但突然襲來的新冠疫情,特別是有關研究將病毒來源指向蝙蝠、穿山甲等野生動物后,立馬讓這項修法變得十萬火急。2月6日,省新冠肺炎防控領導小組(指揮部)會議提出,全面評估和健全完善野保條例等法規,迅速將修訂工作提上議事日程。

在此后省人大常委會一個多月里召開的歷次會議里,野保條例的修訂是“逢會必提”,這其中到底有多急迫,大家可以從會議透露出的消息來品咂一番。

——2月7日,省人大常委會召開黨組會議,要求“特別要將野保條例的修改完善納入我省立法規劃、優先安排?!?/p>

——2月11日,省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提出“要抓緊推進野保條例修改工作?!?/p>

——2月12日,省人大常委會召開黨組會議,要求“加緊修訂野保條例,按照防控時期‘特事特辦、特事快辦、特事辦好’原則,迅速開展起草工作,盡快推動完成條例修訂工作?!?/p>

——2月17日,省人大常委會召開黨組會議,研究野保條例修訂工作,再次提出“特事特辦、特事快辦、特事辦好”,加快推進修訂工作。

——2月24日,省人大常委會召開黨組會議,又一次提出“加快推進野保條例的修改工作”。

——2月26日,省人大常委會黨組會議,提出“貫徹落實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相關決定,加快推進野保條例修訂工作,力爭盡快提交審議?!?/p>

就這樣,在不斷提速中,修訂工作被“插隊”排進今年立法計劃中。2月10日,省人大常委會成立修訂專班,為了在最短時間內拿出修訂稿,專班時常討論到凌晨兩三點。3月9日,不到一個月,修訂草案向社會公眾征求意見,31日,常委會通過,一氣呵成。

迅猛出手釋放的“強信號”

縱覽條例的修訂時間表,可以發現,早在全國人大常委會2月24日決定出臺前,廣東就已經在快速推進修法工作。

迅猛出手的廣東,正在向外界釋放訣別野味的強烈信號。

一段時間以來,吃野味似乎成為了廣東人身上抹不去的“標簽”,民間總結很邪乎,說廣東人只有三不吃:天上飛的飛機、地上跑的汽車、水里游的潛艇,被調侃為“站在食物鏈頂端”。

不得不承認,正是還存有愛吃野味的風俗習慣,在一定程度上使廣東形成了較大的野生動物消費市場,僅以野生動物及其制品進出口貿易額來計算,廣東就占到了全國的1/3。

雖然SARS以后,廣東的野味產業大幅縮減,食野味的風氣大為改觀,但仍然屢禁不止,尤其是現行野保法和野保條例主要禁食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并未對“三有”(有益、有重要經濟價值、有科研價值)野生動物和其他非保護類陸生野生動物禁食作出明確規定,這一法律空白和模糊地帶為助長滋生吃野味的社會風氣開了一個口子。

這些年來,廣東野生動物保護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食用的灰色產業鏈斬不斷,導致違法獵捕、殺害野生動物情況突出,棲息地因得不到應有保護而日益萎縮。

正在全球肆虐的新冠疫情再次敲響了警鐘。病毒的來源已經指向蝙蝠、穿山甲等野生動物??茖W研究表明,新出現的人類傳染病中,有60%以上源自動物,這些人畜共患病的動物源性疾病中又有70%以上來自野生動物。

其實,斬斷野生動物交易的利益鏈條很清晰;沒有食用就沒有交易,沒有交易就沒有傷害,欲要實現對以食用為目的的獵捕、交易、運輸等行為加以全面管控,就必須要從源頭入手。

全面禁食野味入法,正是基于這個淺顯易懂的道理,補上法律漏洞、打上制度補丁。

17年前的大論辯

道理都懂,但積習難改。17年前,廣東也曾無限接近將禁食野味入法。

2003年,在“抗非”取得階段性勝利后,一場關于是否立法禁止食用野生動物,在廣東引起一場大論辯。

當年,為了吸取“非典”防控經驗教訓,省人大常委會在制定《廣東省愛國衛生工作條例》時,曾專門增加“不食野生動物”條款。

但消息一出,圍繞禁食野味該不該入法,坊間爭論不休。為此,省人大舉行了歷史上第三次立法聽證會。

這場后來被載入廣東法治史的標志性事件,盛況空前,除了200多名普通市民旁聽,還吸引了一批駐穗總領館的領事,國內外媒體記者蜂擁而至,央視首次對省級聽證會進行全程直播,華南師大干脆派了一輛大客車,把政法系師生拉到會場,把聽證會當成了法制課。

在這場聽證會上,雖然大多數聽證參加者對“為了切斷傳染源禁食野味”的立法意圖高度認同,但反對意見仍成了主流,甚至連當時的廣州市愛衛辦主任也明確反對。

反對的主要理由有:牽涉范圍過廣、對野生動物養殖戶影響太大、不符合人類飲食發展規律、可操作性不強。

當時一項針對全省居民的抽樣調查顯示,雖然高達88.8%的受訪者不同程度支持立法禁食野生動物,但對于禁食范圍,過半居民主張有選擇地禁食。在他們看來,那些對人健康沒害的野生動物不應該禁,“全部禁吃,禁不住”甚至“禁了可惜”。

鑒于社會爭議較大,條例最終停留在:“公民應當養成文明、衛生的飲食習慣,摒棄吃野生動物的習俗,不吃法律法規保護、容易傳播疾病或者未經檢疫的野生動物?!?/strong>變成了一個倡議性條款。

在2004年初,當研究表明“非典”病源明顯指向果子貍等野生動物時,有學者和媒體再次提出“禁食野味入法”的呼聲??紤]到飼養野生動物仍是不少廣東農民的生路,為了兼顧他們的利益,有關方面并未啟動修改。

在當時的法律界人士看來,“一些廣東人愛吃野味由來已久,已成為一種習俗,如果立法規定了禁吃野味但是實際做不到,法規也就成了一紙空文?!?/p>

這樣的立法效果可想而知。在一年后匯報愛衛條例實施情況時,時任省衛生廳廳長便坦言,由于條例一些條款缺乏罰則,執行起來有一定難度,“不吃野味寫入了法律,但有些不文明者硬吃了也真拿他沒辦法?!?/p>

時過境遷,新冠疫情再一次血淋淋的教訓讓“禁食野味”迅速成為社會共識,在這次修法過程中,廣東各方意見高度統一,各界都希望盡快審議通過。

禁食黑白名單怎么定?

值得注意的是,在外界高度關注的禁食范圍劃定上,通過后的野保條例與全國人大的有關決定嚴格一致,并未作任何擴大和限縮。即在禁食國家重點保護和法律禁止食用野生動物上,全面禁食“三有”保護野生動物及其他陸生野生動物,還有人工繁育飼養的陸生野生動物。

這對我省各地在開展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立法上有著重要的指向意義。

在這之前,廣州、深圳、珠海已經在推進禁食野生動物的相關立法,在禁食范圍界定上,各地并不一致。特別是深圳,在全國人大決定基礎上,其征求意見稿將禁食范圍擴大到龜鱉等兩棲動物及貓狗等寵物動物,并限定了可食的“白名單”,引來不小社會爭議。在許多資深法律人士看來,這屬于特區立法權對上位法一次變通突破,此次省條例通過后,各地在禁食范圍上也與省保持一致。

禁食范圍也牽動著我省特種養殖業者的心。在廣東,一些野生動物比如鵪鶉、龜鱉、梅花鹿的人工養殖利用時間長、技術成熟,人民群眾已廣泛接受,所形成的產值、從業人員具有一定規模,有些還在脫貧攻堅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他們將何去何從?這取決于國家正在抓緊出臺的一系列“可食”目錄,這其中包括《畜禽遺傳資源目錄》《人工繁育國家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名錄》《國家重點保護經濟水生動植物資源名錄(第一批)》和《水產新品種名錄》。

這份白名單將囊括哪些“命運待定”的野生動物,我們不妨做個預估。早前,農業農村部已經明確將中華鱉、烏龜,蛙類中的牛蛙、美國青蛙納入水生動物,可以養殖食用。

國家上一次修訂《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是在2014年,名錄涵蓋159個畜禽品種,除兔、鴿等家常畜禽外,還包括吉林梅花鹿、中蜂、東北黑蜂、新疆黑蜂等。據此,梅花鹿和蜂類應該大概率可以保留。

至于鵪鶉、鱷魚,雖然此前曾被納入商業性經營利用的馴養繁殖野生動物名單,但是否此次會調整進畜禽目錄和水產名錄,從而解套,還有待觀察。

而許多人關心的蛇、竹鼠將基本確定被排除在外。目前許多專家認為,蛇類馴養繁殖技術并不成熟,此前也從未被納入國家公布的商業性經營馴養繁殖的陸生野生動物名單中。

對于這些未納入目錄的繁育飼養野生動物,根據目前信息披露,我省也在抓緊研究制定相關政策和補償方案,有關部門已經開展了補償安置的調研摸底工作,預計將于近期下發通知落實補償安置工作。

當然,就算進了白名單的繁育飼養野生動物,距離可食用仍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按照畜牧法,銷售畜禽需要有檢疫合格證明,而目前農業農村部只頒布了生豬、家禽、反芻動物、馬屬動物、犬、貓、兔、蜜蜂等10種動物的產地檢疫規程。

網絡編輯:阿柴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