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樓一夜聽春雨
陸游活了85歲,即使在今天,也是高壽;留下詩篇九千三百余首,是中國歷史上詩作數量最多的詩人之一;官宦之路漫長而不得志,在他暮年的某個下午回顧一生,一定有大散關的鐵衣,一定有沈園的紅酥手,也一定有廣漢的鵝黃酒。
責任編輯:楊嘉敏
紹興沈園。
(本文首發于2020年4月9日《南方周末》)
陸游活了85歲,即使在今天,也是高壽;留下詩篇九千三百余首,是中國歷史上詩作數量最多的詩人之一;官宦之路漫長而不得志,在他暮年的某個下午回顧一生,一定有大散關的鐵衣,一定有沈園的紅酥手,也一定有廣漢的鵝黃酒。
說到陸游,往往會貼上愛國主義詩人的標簽,他一生主張抗金北伐,收復中原。不過在偏安一隅的南宋,愛好和平是主流價值觀,陸游多次因主戰言論被貶罷,對他來說,“北定中原”的夢想遙不可及,養家糊口卻是日日操心費神之事。
山陰:江上鱸魚不直錢
鱸魚細嫩鮮美,在陸游的家鄉山陰(紹興)是常見食材。公元1161年秋,他在詩中寫到“臥沙細肋何由得,出水纖鱗卻易求”和“兩京春薺論斤賣,江上鱸魚不直錢”。臥沙細肋指雞,以雞喜歡用沙土清洗羽毛而借代,薺菜則是房前屋后自然生長的野菜,意思是鱸魚比雞要便宜很多,簡直跟春天隨處可見的薺菜一樣價廉。陸游把魚剁成細塊,煮熟后用橙子醬蘸吃佐酒,直到酩酊睡去。
這是現存陸游九千余首詩中的一首飲食詩,作詩時他三十六歲,正首度被罷官返鄉。這期間,陸游雖有心抗金,但“大事豈堪重破壞,窮人難與共功名”,只好“風爐歙缽生涯在,且試新寒芋糝羹”——用三眼柴爐和安徽歙縣產的瓦鍋來熬煮芋糝羹。玉糝羹本是蘇東坡所創,名字高大上,其實就是用蘿卜和碎米熬煮的稀飯,蘇東坡被貶海南時曾以山芋代替蘿卜做玉糝羹,自夸“香似龍涎仍釅白,味如牛奶更全新”,是“色香味俱奇”、“人間決無此味”的極品美食。蘇東坡把稀松平常的芋頭稀飯包裝成了令人神往的絕世美味,當然令晚出生88年的陸游拍案叫絕。再加上蘇東坡一生三次被貶,此刻罷官賦閑的陸游將芋糝羹寫進詩中,有些向東坡致敬的意味,也有必將重返仕途而一展抱負的絕對自信。
與蘇東坡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被貶不同,陸游被貶罷多跟主張抗金有關。由于金兵南侵在即,陸游這次被罷官時間不長,幾個月后便被召用為大理寺司直兼宗正簿,之后調任樞密院編修官,都是管文件資料的八品小官。這時金主完顏亮由燕京(北京)遷都開封,分兵四路大舉南侵。南宋被迫防御反擊,一番相持之后,出乎意料地取得了“采石之捷”,中原淪陷區民眾也紛紛起義響應,金國內亂,金兵騷亂殺掉金主完顏亮后議和退兵。南宋竟然取得了久違的勝利,令軍民士氣大振,然而高宗趙構并無收復中原的想法,下令退兵議和,引發了軍民不滿。幾個月后,不想聽閑話的趙構干脆傳位給侄子趙昚,自己當太上皇去享樂了。
沈園,江南園林,水鄉溫柔。
隆興:牛尾膏美如凝酥
剛即位的孝宗趙昚想趁機北伐收復失地,起用了大批主戰派官員。這時,陸游的詩名已經很高,起居郎周必大向趙昚力薦,說他堪比李白。趙昚召見陸游后,果然對他的主張見解非常滿意,于是特賜進士出身,并在原職外再委任他擔任太上皇帝圣政所檢討官。
但戰事并不順利,宋軍很快就連吃敗仗,趙昚不得不重新起用秦檜舊部與金國議和,陸游也被調到遠離戰場的鎮江府和隆興府(南昌)任通判,相當于今天的副市長。
前方吃緊、后方緊吃,南昌官場還是觥籌交錯、迎逢不絕,精美的菜品給陸游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比如在《醉中歌》中提到的牛尾膏、白鵝鲊、潯陽糖蟹、項臠、腹腴等。牛尾膏是把牛尾切碎后熬煮成濃湯,再凝成皮凍,陸游說“美如凝酥”。白鵝鲊就是糟鵝。南宋的《吳氏中饋錄》中有禽類鲊的制法,大概是把鵝治凈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阿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