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聚焦對稱性破缺

通過希格斯場產生對稱性破缺,在現實世界留下了一個自旋為零的希格斯粒子,在西方它有時被稱為上帝粒子,也是迄今為止最后一個沒有被發現的粒子。

當地時間10月7日上午11時45分(北京時間17時45分),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宣布將2008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南部陽一郎(Yoichiro Nambu)和日本科學家小林誠(Makoto Kobayashi)、益川敏英(Toshihide Maskawa),以表彰他們在對稱性破缺(broken symmetry )領域的貢獻。

對稱性破缺是量子場論中的重要概念,指理論的對稱性為真空所破壞。它包含兩種情形——自發對稱破缺和動力學對稱破缺。它們在理論物理模型中都有重要應用。

今天粒子物理的標準模型,就是引入了基本標量場——希格斯場,通過希格斯場產生對稱性破缺,同時在現實世界留下了一個自旋為零的希格斯粒子,在西方它有時被稱為上帝粒子。作為目前物質結構的最完美的理論,也就是標準粒子模型,它是迄今為止最后一個沒有被發現的粒子。

于今年9月10日正式啟動的世界最大加速器——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就是為了尋找上帝粒子的存在。而關于這臺對撞機是否會毀滅地球的爭論,也使得人們對粒子物理和對稱性破缺有了更多的關注。

南部陽一郎于1921年出生于日本,后加入美國籍,現在芝加哥大學恩里科·費爾米學院(Enrico Fermi Institute),因為他“發現了次原子物理學領域的自發對稱破缺機制”,而獲得1/2的獎金。

小林誠于1944年出生于日本,現任職于日本筑波的高能加速器研究所;益川敏英于1940年出生于日本京都,現任京都大學湯川理論物理研究所,他們因“發現了對稱性破缺的起源而預言了至少三種夸克粒子的存在”,而分享了1/4的獎金。

附:近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名單

2007年,法國科學家艾爾伯·費爾和德國科學家皮特·克魯伯格,他們發現巨磁電阻效應。
2006年,美國科學家約翰•馬瑟和喬治•斯莫特,他們發現了黑體形態和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擾動現象。
2005年,美國科學家羅伊•格勞伯、約翰•霍爾和德國科學家特奧多爾•亨施,他們“對光學相干的量子理論的貢獻”和對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譜學發展作出了貢獻。
2004年,美國科學家戴維•格羅斯、戴維•波利策和弗蘭克•維爾切克,他們發現了粒子物理強相互作用理論中的漸近自由現象。
2003年,俄羅斯科學家阿列克謝·阿布里科索夫、維塔利·金茨堡、英國科學家安東尼·萊格特,他們在超導體和超流體理論上作出的開創性貢獻。
2002年,美國科學家里卡爾多·賈科尼、雷蒙德·戴維斯、日本科學家小柴昌俊,他們在探測宇宙中微子方面取得重要成就,并導致中微子天文學的誕生。
2001年,德國科學家克特勒、美國科學家康奈爾、維曼,因為他們在堿性原子稀薄氣體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以及凝聚態物質性質早期基礎性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2000年,俄羅斯科學家阿爾費羅夫、美國科學家基爾比、克雷默,t他們奠定了資訊技術的基礎。

附: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華人名單

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美籍華人,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31歲。
楊振寧:1922年生于安徽,美籍華人,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35歲。
丁肇中:1936年生于美國,美籍華人,1976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40歲。
朱棣文:1948年生于美國,美籍華人,199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49歲。
崔琦:1939年生于河南,美籍華人,1998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59歲。

網絡編輯:老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