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告白】越過至暗時刻
很喜歡電影DarkestHour的大陸譯名《至暗時刻》,而不是香港譯名《黑暗對峙》。臺灣譯名《最黑暗的時刻》雖然也是直譯,但沒有文言文里面那種緊迫與絕望。
責任編輯:朱又可
《至暗時刻》劇照
很喜歡電影DarkestHour的大陸譯名《至暗時刻》,而不是香港譯名《黑暗對峙》。臺灣譯名《最黑暗的時刻》雖然也是直譯,但沒有文言文里面那種緊迫與絕望。
緊迫與絕望,是這一個月目睹世界在疫情中淪陷的最深感受,前幾天英國首相鮑里斯病情惡化轉入ICU深切治療,把這種黑暗感推至頂點——這是一種奇特的心理效應,恰恰與《至暗時刻》里那段歷史相關。
熟讀現代史的人都知道,二戰里英國的位置非常微妙。先是張伯倫任首相時的綏靖政策把歐洲拱手交由德國宰割,直到英法同盟潰敗,然后張伯倫被迫下臺換由邱吉爾上臺,交給他的是一個死局:大部分的英法比利時聯軍困于敦刻爾克,帝國存亡系于此刻——甚至可以說,歐洲固有文明的存亡也系于此刻。
沒有比這更黑暗的時刻了,無論對于歐洲、對于英國還是對于邱吉爾個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柯珂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