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食野味,河鮮海鮮還能吃嗎?
從防疫角度去禁食水生野生動物,意義不大,也很難辦到。目前,禁食范圍不涉及水生野生動物,但它們的處境并不比陸生動物來得更好。
責任編輯:汪韜
從防疫角度去禁食水生野生動物,意義不大,也很難辦到。目前,禁食范圍不涉及水生野生動物,但它們的處境并不比陸生動物來得更好。
人類迄今還無法商業化人工繁育鰻魚魚苗,養殖鰻魚仍依賴于捕撈野生魚苗。
從太平洋深處的馬里亞納海溝到上海的長江口,一種透明的小魚已經隨洋流晃晃悠悠,漂蕩了五千公里。來自上海、江蘇、浙江溫州和福建的漁民們正張開大網,嚴陣以待。每年12月到次年清明間,同樣的操作在日本、韓國等海域輪番上演。
捕撈上來的小魚苗只有6厘米長,0.2克的體重僅僅相當于3滴水。在人工條件下生長一年之后,它將增長到150克以上,被做成蒲燒鰻魚、白燒鰻魚、鰻魚砂鍋,端上世界各地的餐桌。
鰻鱺這種常見的水生動物,其實已經因人類的口腹之欲而岌岌可危。2014年,日本鰻鱺就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瀕危(EN)行列,和大熊貓平級,其“親戚”歐洲鰻鱺則早已是極危級別(CR)。
自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動物后,全國各地對吃“野味”的管控越來越嚴,深圳于5月1日將施行的相關條例規定,所有人工繁育的陸生野生動物也不能食用,被稱為“史上最嚴禁野令”。
在此背景下,人們不禁猜測,水生野生動物是否將來也會被禁食?目前,禁食范圍不涉及水生野生動物,但它們的處境并不比陸生動物來得更好。人類活動正將越來越多的物種驅趕至滅絕邊緣,對這些行為的執法、遏制,仍顯不夠。
海鮮不易成為病毒傳染源
河鮮、海鮮算野味嗎?按照“在野外自然生長”這一定義,我們平時吃的“河鮮”“海鮮”,部分是養殖,更多來自捕撈。
根據中國漁業協會發布的《2018年全國漁業經濟統計公報》,雖然水產養殖正日益取代古老的捕撈,但2018年,捕撈產品仍占所有水產品的22.7%。而我們平時吃到的海魚更是相當依賴捕撈,捕撈產量是養殖的近四倍。
不過,水生野生動物的疾病傳播風險比陸生動物要低。
上海海洋大學副教授、水產養殖專業負責人白志毅表示,從進化路線看,水生動物與人類的物種距離較遠,陸生脊椎動物與人更為接近。進化路線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解樹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