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明不是“農耕文明”?
以工商業立國的這個“西方”形象是很晚才出現的,自古以來的西方傳統和東亞差別不大,都是以農立國,航海和貿易的重要性相對來說是次要的。
責任編輯:陳斌
以工商業立國的這個“西方”形象是很晚才出現的,自古以來的西方傳統和東亞差別不大,都是以農立國,航海和貿易的重要性相對來說是次要的。
民國以來的學者,大多喜歡談“中西方文化比較”,并且多認為西方是“工商社會”“海洋文明”,而中國則是“農耕文明”。如錢穆先生在《晚學盲言》中就說“西方工商社會,好言自由戀愛”,“中國以農業文化為傳統,首尚家庭團居”。
余秋雨也說“中華文明的本質是農耕文明”,與之對照的則是“海洋文明背后的西方文明”(《中華文化與海洋文明的千年悲壯》)。類似的論述,無論是學界還是一般網絡言論中,都十分流行,但真實歷史上只有中國是“農耕文明”,西方就不是“農耕文明”了嗎?
先看古希臘,古希臘第一個作家赫西俄德的《工作與時日》,歌頌的就是農民生活,認為要“出力耕耘、播種和收獲”,就能獲得大地母神賜給果實。在耕種季,要和奴仆們一起抓緊時間搶耕搶種,谷倉中就會有余糧。在雅典城邦,絕大部分人就是農民,著名的索倫改革,就是因為雅典的農民們處境惡化,大量人喪失了自己的耕作土地。索倫將雅典公民分為四個等級,負擔不同的義務,指標就是按照農產品計算的,分別是收入500斛、300斛、200斛和200斛以下麥子的。此后的庇西特拉圖,也是幫助農民獲取土地、低息貸款、農畜、農具等。在斯巴達,斯巴達人雖然不耕作,以戰爭為業,但土地其實是由黑勞士耕種的,每年向斯巴達公民繳納82斛麥子,這是國家的經濟基礎。而斯巴達人以戰爭為業,顯然也不是什么“工商社會”或“海洋文明”。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為了毀滅對方經濟,最常用的手段便是蹂躪敵方農業,燒毀、踩踏、收割對方農作物,在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這種“蹂躪”鄉村的行為十分常見,恰恰說明農業是希臘的基礎。當時希臘雖有制陶手工業以及沿海周邊的貿易,但這些比重相對于農業來說只是輔助性的。
希臘思想家亞里士多德在《家政學》中認為:“根據自然的順序,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柔翡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