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上的人

十年前,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設計并制造出了第一款“器官芯片”,而在最近發表的論文中,他們將這項研究推進了一大步:把8種人體器官的器官芯片整合在了一起。這表明只需幾張U盤大小的芯片,科學家就能以人體級的準確度研究各類疾病,開發各類藥物。

責任編輯:朱力遠

一張肺芯片。

(本文首發于2020年4月16日《南方周末》)

十年前,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設計并制造出了第一款“器官芯片”,而在最近發表的論文中,他們將這項研究推進了一大步:把8種人體器官的器官芯片整合在了一起。這表明只需幾張U盤大小的芯片,科學家就能以人體級的準確度研究各類疾病,開發各類藥物。

想象一下,使用一個只有U盤大小的裝置,科學家就能模擬接近生理狀態下的人類器官,用于研究疾病和開發藥物。這并不是科幻作品中的想象,實際上,早在十年前,科研人員就設計并制造出了第一款這樣的“器官芯片”。但人體并非只有一個器官,而且由于血液循環等原因,各個器官的狀態還會對其他器官產生影響,因此單個器官芯片的模擬仍然不能如實反映人體內器官的生理狀態。在最近的一項新研究中,科學家將這個領域的研究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他們把8種人體器官的器官芯片整合在了一起,并利用這個系統對一些藥物的藥理學特點進行了研究。從某種程度上說,他們制造出了一個簡化版的“芯片上的人”(簡稱“芯片人”)。

策略缺陷

要想研發出一款安全而有效的藥物,科學家往往需要研究相關疾病的機理,以加深對疾病的理解,從而為藥物的設計和篩選提供指導方向。另一方面,篩選或者設計出的藥物還需要通過很多個階段的試驗,對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進行評估。

在對藥物進行評估時,相關的試驗幾乎都會先在實驗動物上進行,在通過了安全和有效性的評估之后才會進一步推進到人。但實驗動物和人在解剖結構、新陳代謝、壽命長短等諸多方面都有所不同,因此即使某種藥物在實驗動物上有效,也并不一定能保證在人體上就會有類似的效果。研發出一款在動物試驗水平上有效的藥物,制藥企業往往就需要投入巨大的經濟和時間成本,而在這些藥物中,推進到臨床試驗階段后效果不理想的情況可以說比比皆是。同樣的,一種藥物在動物實驗中沒有表現出副作用,并不一定就意味著對人體不會產生不良影響。

而在研究疾病的機理時,由于醫學倫理等方面的原因,科研人員受到的束縛也很大:醫學界不允許為了研究某種疾病,人為讓人患上疾病的情況發生。因此,很多疾病機理的研究都止步于實驗動物。

由于這些因素,無論是從經濟成本、時間成本,還是針對性上看,目前的疾病和藥物研究的策略都存在缺陷。

方寸上的器官

2010年6月,哈佛大學的生物工程學家,該校懷斯生物啟發工程研究所(Wyss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ly Inspired Engineering)所長唐納德·英伯(Donald Ingber)領導的團隊在著名學術期刊《科學》上發表了一篇論文,介紹了他們研發出的世界上第一張器官芯片。在這張長寬不足2厘米的芯片上,這些科學家模擬出了一個簡化版的人類肺臟。

這張肺芯片的原理和結構非常簡單。整張芯片由兩條通道、一層膜,外加兩個“氣壓艙”構成??茖W家首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邵小喬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