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機密一泄再泄為何不見立案調查

嚴肅重要的經濟數據和相關公共政策,每每在正式公布之前,都被境外媒體“未卜先知”,而國內媒體和公眾卻蒙在鼓里。

責任編輯:陳敏 史哲 蔡軍劍

10月6日,中國證監會宣布正式啟動融資融券業務的試點工作。遺憾的是,如同其他事關證券市場利益的重大公共政策出臺的過程一樣,啟動融資融券業務的消息,又是一起“出口轉內銷”的新聞——早在9月26日,彭博新聞社已經援引 “熟悉相關計劃內幕的政府官員”的消息源,準確無誤地披露了這一新聞,并立刻在股市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類似的“出口轉內銷”案例并非孤本。今年7月8日,路透社以中國“兩位官方消息人士”的消息來源,稱中國6月份CPI同比上漲7.1%,上半年CPI同比上漲7.9%。時隔一周,路透社再次引述“三位官方消息人士”透露的消息說,中國上半年GDP同比增長10.4%。7月17日,國家統計局公布我國上半年宏觀經濟數據,內容包括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居民消費價格、農產品生產價格等,與路透社此前報道的分毫不差,精確到后面的小數點。

國家統計局每個季度公布的宏觀經濟數據,向來是證券市場敏感的風向標之一,具有左右市場行情的能力,受到高度關注。但如此嚴肅重要的經濟數據和相關公共政策,每每在正式公布之前,都被境外媒體“未卜先知”,而國內媒體和公眾卻蒙在鼓里。這種信息公開模式,似乎形成了一個“潛規則”。

就性質而言,類似融資融券等公共政策以及國家統計局的宏觀經濟數據等,在公開之前均屬國家機密,未經合法途徑,提前向公眾媒體或者私下向社會披露此類信息,屬于泄露國家秘密范疇的刑事犯罪。顯然,主導制定公共政策或者掌握敏感信息的官員,冒著觸犯刑法的風險泄露內幕信息,經濟動機當是最合理的解釋,其體現就是每次股市的突然異動。

在局外人眼里,股市的異動只能是莫名其妙,但那些“先知先覺”者早已神不知鬼不覺地逃離或者入場。從去年5月30日上調印花稅,到今年4月24日、9月19日前后三次印花稅調整,哪一次沒有股市行情異動?9月18日,兩市飛流直下,下午開盤后,眼看上證綜指即將跌破1800點時,卻出現了驚天逆轉,一只“無形的手”將下跌127點的行情推至翻紅。當晚的新聞聯播公布,從次日起,印花稅單邊征收,股民們此時方回過神來:原來早有高人“先知先覺”!

歷次出現重大利好或者利空政策之前的傳聞和行情異動,難道可以用“偶然”來解釋嗎?在中國這樣一個對內幕消息習以為常的股市,很多人早已變得沒脾氣了,但是,對于來自國家機關的泄密行為卻不能視而不見。

眾所周知,任何一項公共政策的出臺,都會涉及某些方面的利益,特別是與股市相關的政策,如果主導制定公共政策的政府部門和官員借此機會謀私,不僅是泄露國家秘密犯罪問題,而且是一種嚴重的腐敗行為。因此,在法治國家和地區,官員利用制定公共政策的機會謀私,歷來受到嚴格的監督。

2003年3月,香港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就因為被媒體爆出在加稅之前購買高檔轎車,涉嫌避稅5萬元,被迫辭職。該案告訴我們,在監督官員利用公共政策謀私方面,新聞媒體往往擔負著“急先鋒”的角色,其廣泛的信息來源,使得此類行為很難逃脫媒體的眼睛。但僅有新聞媒體的監督是遠遠不夠的,重要的是執法部門在發現有明顯的公共政策發布前的泄密行為后,應有所作為。

以經驗來判斷,調整股市交易印花稅、銀行存貸款利率、推出融資融券政策等,參與決策的部門和官員范圍有限,掌握內幕情況的人其實并不多,要追查應該難度不大。

而從法律的角度來看,在打擊官員利用公共政策謀私的行為上,現行的刑法、證券法等法律法規并不缺位,而且有明確的授權執法主體,但對于一而再再而三發生的重大泄密行為,卻為何從來沒有過立案調查任何一個部門或官員?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