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媒體更應搞好批評報道
傳統媒體在輿論監督中缺位,或淪落為新媒體的配角、追隨者,喪失的是最可貴的權威性和戰斗品格
責任編輯:蔡軍劍
傳統媒體在輿論監督中缺位,或淪落為新媒體的配角、追隨者,喪失的是最可貴的權威性和戰斗品格
我國的“傳統媒體”(特指由黨委和政府部門直接掌控的機關報、電臺、電視臺等傳統主流媒體)自創辦以來,在輿論監督方面發揮了引領潮流的作用,但現在“引領”的地位似有被網絡等新媒體取代之勢。
我們有必要認真總結歷史經驗,積極探索在新興媒體活躍時期如何搞好輿論監督,防止傳統媒體這方面的弱化現象。
在我看來,媒體的批評報道有三個重要時期——
第一個是在1950年代,為輿論監督的興盛時期。我黨執政之后將黨報的批評當作自身建設的有力武器,從中央機關報到地方黨報都高度重視反映群眾的呼聲和要求,對目無法紀、以勢壓人及官僚主義作風等現象的批評,常見諸報端。以南方日報為例,1950年至1953年批評縣以上黨政領導干部的報道、讀者來信和評論達一百多篇,影響很大。但“反右”斗爭后,學術討論范圍的“爭鳴”聲音很難聽到,批評報道更少了。1953年初,人民日報還發表言論,批評南方日報在反“官僚主義”的斗爭中批評報道不得力。南方日報接受批評,加強了批評報道,但在人民日報看來,做得還不夠,又一次批評。其實,南方日報批評報道從現在的角度來看算是可以的了。但人民日報認為仍不得力。而南方日報的領導者不敢也不會去抵制、批駁,而是老老實實、認認真真地進行整改。
第二時期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從“真理標準的討論”至全黨開展反腐敗斗爭階段,是輿論監督優良傳統得以恢復并提升時期。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在真理標準討論中,沖破思想禁區,批評思想僵化和背離三中全會精神的錯誤行為,為恢復黨的優良傳統落實黨的方針政策鼓與呼。1980年代后期,南方日報在查處“以權謀房”、反腐敗等各類現象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廣東省紀委專門給南方日報社發來表揚和感謝信,對其輿論監督予以高度評價,并鼓勵其再接再厲,繼續發揮作用。
第三時期,網絡等新傳播手段興起,是新媒體、傳統媒體與民間輿論形成合力的立體式新型輿論監督時期。比如,黑磚窯事件、PX事件、虎照事件等,都是此種體現。
回顧歷史,值得我們思考的是,前兩個時期都是傳統媒體積極主動地搞好批評報道,引領“輿論監督”潮流。到了第三個時期,傳統媒體輿論監督卻出現弱化。盡管最終傳統媒體也參與并形成合力,但往往是:網絡等新媒體介入,然后才是傳統媒體跟進。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網上發表各種聲音的環境較寬松,先進的傳播手段傳遞的信息更直接、更迅速,不易被攔阻,并可以與受眾互動。而機關報、電臺、電視等傳統媒體,傳播速度遠遠落后于新媒體,又不具互動性。而且,這些傳統媒體由黨政部門直接掌控,有一套嚴密的組織管理系統。有些“禁令”或許也是需要的,哪個國家沒有新聞管制?問題是有些地方用得太濫了,而且只管得住傳統媒體。
如果傳統媒體能以其公信力、影響力,與“網聲”互動,成為互為作用的兩股力量,對推動輿論監督是有重要作用的。這樣的事例也很多。但在有些地方,有的問題已成為網上輿論,還去限制傳統媒體,而且限制的是更為準確權威的報道,這就使人難以理解了。另一種情況是,強勢主流媒體最早掌握了線索,卻因受限而被新媒體搶發。當然,也不能沒有管理,“限制”和“放開”需要把握好度,問題是有些地方只有“限制”的本事,而且只能限制到傳統媒體。
傳統媒體在輿論監督中缺位,或淪落為新媒體的配角、追隨者,喪失的是最可貴的權威性和戰斗品格。網上可以看到許多真實,也有不少謊言,需要加強引導。我們的傳統媒體何不積極介入輿論監督,將“真實”的發布權更多地掌握在自己手中,避免謊言流行?
(作者為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