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里的左中右
“如果說這場金融危機對這次總統大選有什么直接影響的話,就是結束了麥凱恩的競選?!?/blockquote>責任編輯:蔡軍劍
這場金融危機,左翼埋下了種子,而右翼則積極地施肥澆水,“軍功章”里,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
“如果說這場金融危機對這次總統大選有什么直接影響的話,”一個時事評論員寫道,“就是結束了麥凱恩的競選。”本來9月初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之后,共和黨選情已經出現轉機,民調顯示奧巴馬和麥凱恩支持率不相上下,但一場金融危機的巨浪打過來,共和黨選情立刻回冷,麥凱恩與奧巴馬的支持率開始節節拉開。奧巴馬當然知道如何將這場金融危機打成選舉牌。在最近的總統競選辯論中,他慷慨激昂地控訴道:正是麥凱恩支持的布什政府的經濟政策、去管制化的市場至上論,導致了目前的華爾街危機。
毛主席說過,有人的地方就有左中右。反映到最近的美國金融危機問題上,當然也不例外。以奧巴馬為代表的左翼對金融危機的理解是:是金融界的貪婪、共和黨的自由市場至上的原則導致了這場金融危機。正是基于這個理解,民主黨把持的眾議院才對最初的政府救市方案進行了否決,“憑什么我們要拿納稅人的錢去挽救那些貪得無厭的華爾街銀行家?”甚至有些左翼評論員不無幸災樂禍地就此宣告資本主義的“終結”,認為這場危機恰好反映了資本主義的內在弊端和必然崩潰。
右翼則對左翼的這種說法嗤之以鼻。與左翼那種“都怪銀行家”的論調相反,右翼更傾向于“都怪那些超前消費買房的窮人”這種看法。在他們看來,這次金融風暴的根源在于次貸危機,而所謂“次貸”,用最簡單的話來說,就是銀行給缺乏消費能力的人貸款買房。有些人不名一文,卻大搖大擺地到銀行要求貸款買房,銀行則抱著“反正房子會漲價”的心態給他們進行抵押貸款。
兩方誰對誰錯呢?我想來想去,只能各打五十大板。奧巴馬“都怪共和黨、都怪去管制化”的說法,在我看來不過是政客一貫的混淆視聽。其實不管政治派別如何,大家基本能達成共識的一點是,這次金融危機的起源是次貸危機,而當年基于“保護弱勢群體”的理念主張放松對窮人貸款限制的,恰恰是民主黨政府和國會代表。1977年卡特政府批準、1990年代克林頓政府屢次修改的“社區再投資法案”,要求房地美和房利美(“兩房”)等貸款公司降低中低收入者貸款的門檻、甚至規定給低收入人群的貸款額度。2005年,當時還在共和黨控制之下的國會曾經動議規范“兩房”的貸款標準,卻遭到民主黨的一致反對。眾所周知,最近的金融危機第一聲“號角”,就是兩房大規模虧損吹響的。也就是說,民主黨一直在推動房地產貸款按照福利原則而不是市場原則運作,所以恰恰是政府干預市場、而不是“全盤自由主義”埋下了這場金融危機的禍根。
當然另一方面來說,“銀行家的貪婪”肯定也通過金融杠桿將這種潛在的危機放大了數倍。為了盡快將次貸兌現,華爾街精明絕頂的銀行家們將次貸“包裝”成優質證券,將這個燙手的山芋一個接一個環節地往下傳,直到窮人付不起房貸的消息傳來、大家發現次貸它就是“次”貸、怎么包裝烏雞也變不了金鳳凰為止。等次貸這個多米諾骨牌的第一張牌倒下,全球金融危機也就為時不遠了。這其中的關鍵是次貸的證券化,而在次貸的證券化過程中,可以說“華爾街的貪婪”功不可沒。
可以說,這場金融危機,左翼埋下了種子,而右翼則積極地施肥澆水,“軍功章”里,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正是因此,把這場危機打成選舉牌,變成政黨相互攻擊的武器,是件可悲的事情。大難臨頭,解決問題最緊要,化悲痛為棍棒卻似乎不大光彩。“憑什么拿納稅人的錢去挽救那些貪得無厭的華爾街銀行家”這種說法固然頗煽情,但一個人身無分文卻要買車買房,不貪得無厭嗎?泡沫破滅的時候,大家氣憤填膺。泡沫高漲的時候,大家不也都“同去、同去”了嗎?要我說,貪婪的銀行家固然可惡,但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個銀行家。
(作者為劍橋大學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