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觀中國(081009)
免了官員,免得了事故嗎?除了短期內安撫民心,問責制是否有其他更實際的效益?
責任編輯:史哲
◆ 解決農民土地問題是關鍵 美國在線,10月6日
今年是中國推行經濟改革三十周年。中共最高領導層暗示要進行進一步的農村經濟改革,改善中國的城鄉差距貧富差距。關鍵是農民土地問題。
中國農村的土地屬于集體所有,這種制度十分有利于地方政府官員以集體的名義進行土地交易中飽私囊,辦法是用政府的名義強征農民土地,然后高價賣出,將大量的賣地款私吞。
在中共即將舉行十七屆三中全會之際,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表示,“不僅現有土地承包關系要保持穩定并長久不變,還要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
胡錦濤還以含糊的措辭暗示,中共有可能推出準許農民以某種形式出賣土地的政策。胡錦濤的說法是,“要根據農民的意愿,允許農民以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
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之道在于讓農民可以主宰自己的命運,而不是靠上頭推行難以實行或難以持久的政績工程。農民怎樣可以成為市場主體呢?一個最直接的辦法,就是讓農民成為土地的準主人。
但是,在中國,土地所有制以及土地的買賣問題,依然是一個十分敏感的問題。胡錦濤在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回避使用“買賣”一詞,而是用“流轉”一詞取而代之。
【點評者說】誰都知道土地是中國社會進程中最重要、最革命的因素,也是推進改革的一個發力點。但問題關鍵就是,該怎么整。但愿十七屆三中全會能像十一屆三中全會那樣帶給人們驚喜。
◆問責不應等于丟官 新加坡《聯合早報》,9月25日,楊永欣
免了官員,免得了事故嗎?除了短期內安撫民心,問責制是否有其他更實際的效益?
以三鹿奶粉事件為例,石家莊市委書記吳顯國、質檢總局局長李長江都被牽連進來。但這就算真的負起了責任嗎?他們是去了職,問題和矛盾依然沒有解決,留下的只是一個爛攤子,還得有人接班來收拾。
而據中央電視臺日前播出的“新聞1+1”欄目披露:一些被免職官員往往在休息一段時間后,或者官復原職或者跑到別處、別的部門再當起了官。問責制反而成了官員逃避責任的途徑。
幾年前的“大頭娃娃”事件,當地的官員給“問責”了,今年三鹿奶粉事件,問責涉及的范圍之廣、官位之高都前所未有。但這能防止類似不幸事件的重演嗎?其他官員會因而更認真地工作嗎?
問責制有利也有其弊,使用它的時候,必須有更好的拿捏。例如,問責制應該是獨立的,不被輿論和媒體影響,它也應該制度化和透明化,然后貫徹到各部門的日常行政管理。此外,問責不該就等于丟官,也可考慮執行其他方式和程度的處分。
【點評者說】民主政治意義上的問責,是自下而上的,并不只是行政序列自上而下的問責,“問”的主體是人民或其代表。
◆美國可能收留“東伊運”恐怖分子 美國《華盛頓郵報》,10月5日,德爾·昆廷·威爾伯
美國聯邦法院的一名法官正在認真考慮把美軍在阿富汗行動中抓獲的大約12名中國維吾爾族“東伊運”分子在美國釋放,而不將他們交給中國政府。理由是,現在這幾名東伊運分子已經不再被認為是與美國敵對的人,而他們回到中國可能遭遇不人道的對待。在2006年,阿爾巴尼亞接收了5名這樣的維吾爾族人,除此之外,尚無其他國家敢于冒冒犯中國的風險接受此類被美國認為無罪的“東伊運”分子。代表白宮觀點的美國司法部警告說,任何將“東伊運”分子在美國釋放的決定都是總統的特權,而不是法院的權力范圍。并且,此事事關極為敏感的外交問題。
【點評者說】美國法院是否認為那些“東伊運”是美國的敵人,是美國人的事。問題是“東伊運”是美國政府和國際社會正式認定的恐怖主義組織,美國收留這些“恐怖分子”不得不令人對美國反恐的動機產生懷疑,顯然美國并不在乎中國這個國際反恐戰線的盟友的感受。
◆美國繼續售臺武器 美國《華爾街日報》,10月6日,Ting-iTsai
還有幾個月,布什就要交權,美國國會也將休會,也恰在此時,美國同意出售給臺灣價值64.3億美元的武器。此次武器銷售規模僅為臺灣要求的一半,顯然,美國在冒險的同時也留了余地。
美國上一次大規模售臺武器是在1992年,同樣是在當時的總統老布什即將卸任之前。
事實上,布什政府早在幾年前就暗示愿意向臺灣提供武器,這一舉措之所以受挫,部分原因在于臺灣當時的領導人過于激進的“臺獨”傾向,而馬英九則不同,他主張兩岸減少對抗。華盛頓戰略與國際關系中心的葛來儀分析說,美國此時對臺售武,一方面,是想對馬英九減少與中國大陸對抗的政策表示支持,另一方面則是讓臺灣與大陸談判時有一定實力。但她強調,臺灣想要的一些武器系統,尤其是潛艇,不在售臺武器計劃之內。從1979年起,美國政府承認“一個中國”,但承諾為臺灣提供防衛武器。
【點評者說】在中美關系上,美國把自己包裝成了一個遵守條約的“模范生”!不過,僅從外交技巧層面來分析,這一大動作在布什離任前作出,至少能最大限度卸掉來自中國的憤怒。找布什,他馬上就要離任;找下一任吧,人家又是一臉無辜。原來選舉輪替,還有這樣的好處。
◆中國還能一枝獨秀嗎?英國《金融時報》,9月26日、27日,杰夫·代爾
隨著華爾街崩潰,歐洲和日本經濟也舉步維艱,許多投資者開始擔心:中國能否繼續保持兩位數的經濟增長。
有證據表明,曾經拉動中國經濟的出口,隨著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歐洲的萎縮,將不可避免受到拖累;房地產市場一直是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投資熱潮的主要因素之一,但目前多個城市的房地產價格也出現下跌;消費領域也同樣存在一些預警信號:今年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速明顯下降,中國最大的電器零售商國美今年二季度其門店每平方米銷售額下降了3%。如果經濟放緩,政府能夠應對嗎?
選擇之一就是放松對信貸限制,事實上,政府已開始這么做了。要促進經濟短期增長,中國政府在財政方面還有更大的空間。鑒于中國政府手中備有現金,中國可以加速計劃中的基礎設施支出,以彌補私人投資增速放緩的影響。同時,減稅也能夠促進消費。拉動消費的方法之一是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如果員工對他們的養老金、醫療和教育福利更有信心,那么他們將愿意提高收入中的支出比例。
【點評者說】內需,一直被中國視為對抗全球衰退的法寶。但內需的關鍵在于廣大民眾,而非一小部分敢于花錢、樂于花錢。事實上,促進內需中國已經喊了十年,但如果民眾對養老、醫療、福利沒有信心,那么“內需”恐怕只能是海市蜃樓。真正需要它發揮作用時,卻發現根本指望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