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奶業危機溯源】中國奶業:黃金八年,一地雞毛
“脂肪低了,就加脂肪粉;細菌超標了,就加抗生素;濃度低了,加乳清粉;發酸了,就加堿面中和?!敝袊虡I曾有多次建立秩序的契機,卻被一一錯失......
責任編輯:李海鵬 曹筠武 實習生范傳貴
過去8年中,呈爆炸式發展的中國奶業,曾有多次建立秩序的契機,卻被一一錯失。最終,波及整個行業的三鹿奶粉事件爆發
9月20日晚上約7點,蘭州莊園乳業有限公司行政總監閆斌突然接到通知,質檢總局在北京召開會議,全國七百多家沒有卷入“毒奶”事件的乳品企業中,有135家作為代表,將與會進行“奶制品質量安全承諾”。
他急匆匆趕到北京,原以為就是找個人帶頭宣誓,大家照本宣科念完了事,卻沒想到會上發言激烈,掌聲不斷。
許多企業老總把矛頭指向了奶業領域的兩大翹楚——蒙牛、伊利,認為這幾年來,兩家公司在各地爭奪奶源,導致各地乳品企業的奶源地流失。
會議抖摟出奶業問題一籮筐。“企業超常規發展,太快了,產量非常高,但養殖建設明顯滯后。行業無序發展,跑馬圈地,搶摘別人的果實,沒法在公平的起跑線上競爭,大家都提出不能搞捆綁銷售、低價銷售。”
本來是質檢總局和企業之間的互動會,卻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了“聲討會”。從中午1點一直到4點多,一開始舉手發言,后來沒時間,大家都遞條子搶著發言。“房間很熱,很多老總都說從來沒有坐這么久開會,一直沒有動。”閆斌說。
“三鹿只不過是行業問題的爆發點,我們要考慮的是:他們為什么要加三聚氰胺?”雪頓乳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達爾吉說。
閆斌注意到一個細節,時任國家質檢總局局長李長江沒有出席會議。第二天,李長江引咎辭職。
黃金時代,“已經有人作假了”
8年前,老周貸款50萬元買了50頭奶牛,在內蒙古錫林浩特市的欣康村建起了牛棚。這座位于草原腹地的城市是伊利、蒙牛的重要奶源地之一。截至2007年末,錫林郭勒盟(首府錫林浩特)奶牛存欄10.8萬頭,奶牛養殖戶1.36萬戶,像欣康村這樣的奶牛養殖小區有74個。
在那一年,養牛戶只占村里人家一半多,全國奶牛也只有488.7萬頭,中國奶業方興未艾。“當時政府大力支持養牛,1平方米土地租金1年5毛錢,買進口??梢再J款,一頭牛15000塊錢。”老周回憶。
許多業內人士認為,中國奶業的產業化發展只有大約10年時間。在此之前,畜牧業只是農業的附屬行業,并未進入市場經濟軌道。更早些時候,牛奶只是北方的一種自給自足的食品,富余的部分才會被牧民賣到奶粉廠。
數十年來,中國奶業發展一直頗為緩慢。1950年,上海開始生產光明牌奶粉,內蒙古、廣州出現了乳品廠。6年后,第一屆全國乳制品會議在北京召開。直到1958年,輕工業部食品工業局才頒布“乳制品質量標準及檢驗方法”,這是最早的國家級部頒標準。1984年7月,國家經濟委員會首次將乳制品工業作為主要行業發展方向和重點,列入《1991年至2000年全國食品工業發展綱要》。
在閆斌的印象中,那時候的牛奶叫“鈴鐺奶”,奶農用桶裝著鮮奶,搖著鈴鐺走街串巷。家人買了到爐上一熱,牛奶表面上就出現一層奶皮子。而奶粉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