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關鍵詞
大洋彼岸,一場選舉風暴正愈演愈烈。每一次候選人辯論,都把選舉風暴推向一個新高潮。直至11月4日,美利堅合眾國的國民將投出選票,選擇最高領導人。
責任編輯:鄧科 李小鳴
美國大選報道之二
編者按:
大洋彼岸,一場選舉風暴正愈演愈烈。每一次候選人辯論,都把選舉風暴推向一個新高潮。直至11月4日,美利堅合眾國的國民將投出選票,選擇最高領導人。
在反恐戰爭步履維艱、華爾街發生海嘯之際,這場老政客與“黑”后生之間的對決尤為引人注目。
在這個備受關注的民主國家里的選舉,或許能給全球政治文明帶來新的智慧,或許能鏡鑒其他國家的前進腳步。
在獨特選舉制度背后,是怎樣的理念?哪年能出現華裔總統候選人?哪些利益集團能夠影響選舉結果?新總統將給美國乃至世界帶來什么?
帶著這些問題,本報制作系列報道,并從上期起,陸續推出。
本報特派多名記者奔赴美國,在第一線了解選情動態,查問政治文明。
會觀察、會比較、會思考、會改變,才會有進步。期待本報的深入采訪與觀察視角,能幫助讀者在如此宏大事件中,體味到熱鬧之下的深厚。
【黃狗和藍狗】
1928年,阿爾·史密斯代表民主黨與共和黨的胡佛角逐,最忠誠的民主黨人喊出口號:“我會投票給一只黃狗,只要他是民主黨候選人”。從此,“黃狗民主黨”成了鐵桿民主黨(尤其在南部地區)的代名詞,他們強調“黨性”壓倒一切。
民主黨內,有人對“黃狗”看不上眼。1990年代,47名保守的、溫和的民主黨人在眾議院成立藍狗聯盟。
“黨內無派”的確在任何土地上都是一廂情愿的幻想——1980年和1984年,很多保守派民主黨人用選票將共和黨的里根推進白宮,他們被稱作“里根民主黨人”。同樣,今年也出現了“奧巴馬共和黨人”和“麥凱恩民主黨人”。在里根時期,保守派民主黨人也被叫作“棉鈴蟲”(BollWeevil),而這也成為了“在關鍵投票時不可靠”和“非團隊合作者”的代名詞。
【副總統】
根據美國憲法,副總統兼任參議院議長,同時是第一備選國家元首。一旦總統于任內死亡、辭職或被撤職,副總統立刻繼任,副總統因此距離總統“只有一個心跳的距離”。
同時,副總統又被戲稱作“闌尾”、“備用輪胎”。
威爾遜總統的副總統馬歇爾說:“副總統的唯一工作就是每天早上按響白宮的門鈴,然后詢問總統的龍體是否安康。”杜魯門的副總統阿爾本·巴克利則喜歡講自編的段子:一老叟有兩子,一個做水手,一個做了副總統,結果,兩人都默默無聞。
如今,副總統候選人也在選戰中開始發揮巨大的功效。爭取1+1大于2,是總統候選人挑選搭檔的終極目標。
更重要原因是,隨著總統越來越日理萬機,副總統的實際權力隨之越來越大,最新的兩個副總統戈爾和切尼就在環保、信息工程、外交和軍事等方面戰功顯著。
美國史上46位副總統中,有9個最終“接過了總統的槍”,其中8位是因總統死于任內,一位因總統辭職而繼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