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藍天:京津冀等三大重點區域超額完成秋冬季空氣改善目標
2019-2020年秋冬季,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汾渭平原三大重點區域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14.9%,重污染天數同比下降近四成。三大重點區域均大幅度超額完成改善目標。
此外,在三大重點區域監測的80個城市中,山西運城市成為唯一一個PM2.5平均濃度與重污染天數改善目標均未完成的城市。
4月22日,生態環境部通報了重點區域2019-2020年秋冬季環境空氣質量目標完成情況。
三大重點區域大幅超額完成改善目標
通報顯示,2019年10月—2020年3月,三大重點區域環境空氣質量同比改善,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14.9%,重污染天數同比下降39.0%。
分區域來看,長三角地區改善幅度最大。該地區PM2.5平均濃度為4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6.4%;發生重污染60天次,同比減少58.0%。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其次,PM2.5平均濃度為7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3.6%;發生重污染395天次,同比減少36.2%。
此外,汾渭平原PM2.5平均濃度為7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4%;發生重污染152天次,同比減少34.8%。
值得關注的是,三大重點區域均大幅度超額完成改善目標。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汾渭平原在PM2.5平均濃度方面,原目標分別為同比下降4%、2%和3%,實際完成情況分別為同比下降16.4%、13.6%和11.4%;在重污染天數方面,原目標分別為同比減少6%、2%和3%,實際完成情況分別為同比減少58.0%、36.2%和34.8%。
據悉,在疫情期間,我國空氣質量明顯好轉。此前生態環境部通報顯示,2020年1-3月我國空氣質量改善明顯,三大重點區域PM2.5平均濃度下降幅度均超15%,其中長三角地區同比下降達26.2%。
山西運城市雙目標均未完成
通報顯示,在三大重點區域監測的80個城市中,76個城市PM2.5平均濃度降幅滿足目標要求,75個城市滿足重污染天數下降目標。
南都記者發現,山西運城市是唯一一個均未完成PM2.5平均濃度與重污染天數改善目標的城市,甚至空氣質量有所下降——PM2.5平均濃度同比增加1.2%,重污染天氣數由2018年的21天上升到23天。
分區域看空氣質量改善明顯的城市,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中,保定市改善最明顯,該城市PM2.5平均濃度降幅最大,同比下降25.0%;重污染天數同比減少16天。
在長三角地區,紹興市PM2.5平均濃度降幅最大,同比下降28.6%;徐州和亳州重污染天數同比減少11天,降幅最大。
在汾渭平原,呂梁和洛陽改善明顯,前者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18.2%,后者重污染天數同比減少20天。
網絡編輯:解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