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復“信、達、雅”探源
最高的層次是,雖然是翻譯的文字,但絲毫讀不出翻譯腔,行文并不生硬刻板,而處處透著自然,好像是翻譯者自己寫的作品一樣。若能如此,“雅”可稱之
責任編輯:陳斌
其實細讀嚴復的話,可知“信、達、雅”是三個不同的層次,“達”是建立在“信”的基礎之上,“雅”則是同時建立在“信”與“達”的基礎上。圖為嚴復塑像。
(本文首發于2020年4月23日《南方周末》)
最高的層次是,雖然是翻譯的文字,但絲毫讀不出翻譯腔,行文并不生硬刻板,而處處透著自然,好像是翻譯者自己寫的作品一樣。若能如此,“雅”可稱之。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天演論》出版。嚴復寫了一篇“譯例言”,開頭說“譯事三難: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矣! 顧信矣,不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是說,翻譯有三個難處,“信”“達”與“雅”。追求譯文能做到“信”,已是非常困難。顧全了“信”,但做不到“達”,雖然翻譯了,也如同沒有翻譯一般,因此“達”應當被推崇。
自從這篇“譯例言”付印以來,“信、達、雅”就被當成中國翻譯界的標志性準則,不但如今的中國中學生可以在課本中學到,每年仍有大量翻譯學論文孜孜不倦地討論“信、達、雅”的內涵、在中國翻譯史中的地位以及對當代譯者的參考意義。關于“信、達、雅”的含義,今天的主流觀點認為“信”指“忠實可信”,“達”指“文辭暢達,通順易解”,“雅”指“文雅或古雅,至少是有文采的”。這種主流理解也成為了后來研究翻譯的學者攻擊嚴復的這三條準則的基礎。因為依此解釋,三條準則相互有矛盾掣肘之處。比如翻譯原本文字粗俗或平實的作品,按“雅”的方式翻譯,譯成字字講究的文言,普通讀者不易讀懂,則違反了“達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