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戲曲,靠模仿話劇音樂???

“每一代人,都要在尊重傳統、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有一代人的作為。

責任編輯:劉悠翔

2020年3月,黃梅戲《長恨歌》在網上引發爭議,這部混搭音樂劇的黃梅戲存在種種不和諧感,是戲迷圈聞名的新編戲曲。 (資料圖/圖)

(本文首發于2020年4月23日《南方周末》)

“1980年代我們開始受西方現代主義影響,很多人提出戲曲要突破原來農耕社會、封建社會那一套,于是就出現了很多以觀念更新為主要追求的新作品?!备抵斦劦?,今天的觀眾看當年某些戲會比當時的觀眾更覺得“雷”。

羅懷臻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他一開始就清楚,音樂劇的歌詞用到戲曲中會有一種不和諧感,但他當年向安徽省黃梅戲劇院建議,如果要做這樣的嘗試,就要徹底。

“每一代人,都要在尊重傳統、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有一代人的作為?!堕L恨歌》只是一個縮影,尤其在那個世紀之交,打開國門、開闊視野以后,我們迫切要和世界融合?!倍嗄旰?,黃梅戲《長恨歌》編劇羅懷臻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創作于2004年的黃梅戲《長恨歌》最近在網上引發爭議。2020年3月16日,央視《中國戲曲大會》節目總冠軍孫霆在微博上發布視頻,吐槽這部《長恨歌》的服裝、臺詞和劇情。飾演楊玉環的女主第一場戲“豹紋小衫加張網,cosplay帶捆綁”,戲中還出現了諸如“胡兒是匹馬,叫聲干媽媽”“在別人肥胖是病,在妹妹美正是肥”等唱詞。

《長恨歌》是2004年安徽省黃梅戲劇院演出的一部大戲,編劇是著名劇作家羅懷臻。這原是他專為外國寫的一部歌劇,因諸多原因擱置多年。后來安徽省文化廳派人去上海與羅懷臻會面,希望他能為黃梅戲寫一個本子,他推薦了這個現成的劇本。就這樣,歌劇劇本做成了黃梅戲音樂劇。

對于這部戲,羅懷臻有過這樣的說法:這次創作摒棄了一般戲曲唱詞7字句的格局,而用了長短句等手法,當演員婉轉的唱腔漂亮華彩地呈現給觀眾時,觀眾在聽覺上會有美感新意。而南方周末記者通過搜索中國知網也發現,僅有的8篇評論文章,無一不為這部戲的創新叫好。2004年,主演楊玉環的李文還憑借這部戲獲得了中國戲曲梅花獎,《長恨歌》則獲得文華獎。

孫霆的吐槽視頻發布后,引來四千余條轉發,讓他感到意外的是,沒有一人為《長恨歌》翻案,有圈內朋友對他說,他做了一件自己不敢做的事情,也有朋友說他揭開了“皇帝的新裝”。在戲迷圈,這部戲經常與《孔雀東南飛》被視為新編黃梅戲的兩大知名反面教材。而近二十年來,新編戲曲“雷戲頻出”幾乎成為戲迷共識。

請話劇音樂劇導演做戲曲,就是創新?

“很多人都說創新是為了把觀眾吸引回劇場,四十年來的事實無數次證明這個想法是錯誤的。但是你永遠看不到人們吸取教訓?!敝袊鴳蚯鷮W院教授傅謹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中國戲曲界長期存在對于創新的迷思。對于從1980年代后期到整個1990年代的中國戲曲市場,傅謹給出的描述是“崩潰”。當時整個戲曲市場萎靡不振,業內外都在尋找出路,許多人想到了正在西方蓬勃興起的音樂劇。根據傅謹的介紹,很多戲曲從業人員,尤其是那些根基薄弱的劇種的從業者,很容易對借鑒音樂劇產生某種浪漫化的想象,認為如果把本劇種改成音樂劇的形式,就可以走紅了。把黃梅戲改成音樂劇那樣的“黃梅劇”,以期走出困境,就是這種思潮的產物。

羅懷臻認為,當年安徽省黃梅戲劇院借鑒音樂劇的嘗試有積極意義。他向南方周末記者提到一個背景,當歐美音樂劇成為舞臺藝術商業化的主流,改變了舞臺藝術缺乏市場的困境以后,對中國的舞臺藝術家是有啟發的,特別是在世紀之交,當時中國戲曲正處在低谷當中。他認為,現在自媒體上把《長恨歌》變成一次搞笑事件的人,如果帶著傳統的趣味嘲笑這樣的嘗試是不嚴肅的,不配跟創作者進行平等對話。

羅懷臻當時就提醒安徽省黃梅戲劇院,他的《長恨歌》是一個音樂劇劇本;同時他認為該劇院有使命感和擔當精神,對其創新應該給予支持?!拔腋麄冋f,你們已經走了三步,第四步可能就成了。你們排過《秋千架》、《長河》,又排了《長恨歌》??赡茉僮鲆淮文銈兙统晒α?。你們的成功不是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阿柴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