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縣城遷址考

半個世紀以來,北川曾先后歷經三次搬遷動議,持續數十年的爭吵與糾葛,卻定址于最終滅頂之地。由于縣領導更迭,搬遷與否歷經反復。直到現在,北川究竟該重建于何地,仍然沒有結論。

責任編輯:曹筠武

歷五十年爭辯,未走出最終的死地

半個世紀以來,北川曾先后歷經三次搬遷動議,持續數十年的爭吵與糾葛,卻定址于最終滅頂之地。由于縣領導更迭,搬遷與否歷經反復。直到現在,北川究竟該重建于何地,仍然沒有結論。



震后四月,北川仍然封城。

站在城外的“三道拐”上俯瞰,北川縣城盡收眼底。曾經秀美的老城區,約有三分之一已是灰綠色的泥石堆。泥石之下,是武裝部、縣醫院、法院、民政局、幼兒園、郵政局、文教局、圖書館……這里曾是縣城最為繁華之處。

被稱為“曲山”的縣城所在地夾在東西兩側的大山之間,是進出北川的門戶。山內各鄉鎮一般稱為關內,山外則稱為關外。以氵前江河為界,縣城分為新老城區。老城區臨沈家包、王家巖;新城區臨景家山。

北川人對地震并不陌生。據史料記載,公元1169年至1987年八百余年間,縣境及鄰近發生3-6級地震24次。而1988年至1997年十年間,發生2.0-4.1級地震54次。

5·12地震發生開始的瞬間,多數北川人并未當回事,他們根據經驗,以為“搖幾下”就完事了。

沒有人料到,這是一次烈度達11度的地震,由其引發的山體滑坡和巖石崩塌,使北川縣城成為一座死城。幾十年來縣城將被“包餃子”的傳言,終于在5月12日下午兩點二十八分成為現實。

1952年9月,因圖“交通方便”,北川縣城遷至山高坡陡的曲山。半個世紀以來,因擔心山體滑坡引發“包餃子”悲劇,當地政府曾數度醞釀搬遷。然而種種特有背景之下,最終未能成行。大地震后,北川縣城異地重建已成定局,然而選址何處至今仍未有定論。

1952:為什么在曲山
從老縣城治城遷到如今的曲山,當時遷城的一個直接原因,其實是為了方便到專區開會。“那時候的會多。”
5·12地震中,老縣城治城雖然有房屋倒塌,但由于地形開闊,僅死亡幾十人。

遭受滅頂之災的曲山鎮,成為北川縣城其實充滿偶然。據北川縣志記載,自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始,北川縣城所在地一直是治城(后更名為禹里),長達1300余年。一直到1952年,北川縣城才遷往曲山。此前,曲山從未有設縣級治所的記載。

當年遷城的原因頗有爭議。流行的說法是:解放之初,由于匪患,原縣城治城交通不便,為方便外部支援,遂將縣城遷至曲山。

不過,南方周末記者多方考證,發現這一說法稍顯牽強。

據北川縣志,解放后縣內匪患均發生于1950年,此后再無記載。而北川遷城卻是1952年9月。北川何以在匪患肅清后遷城?這成為“匪患說”的一大硬傷。

決定北川縣城遷址的,可能另有原因。

解放初,北川隸屬川北行署劍閣專區,為全區最為邊遠的一個縣。遷城以前,由于車馬不通,北川干部到專區開會,皆需步行二十余公里從曲山出關。

1950年1月,南下干部劉仲成率8人組成工作組,接管北川縣城。劉先任縣長,后于1952年9月任縣委書記。多位北川老干部稱,1952年的北川遷城,劉起到決定性作用。

年過八旬的北川縣原政協主席佘良1952年學校畢業后,分到北川縣政府建設科工作。他對南方周末記者回憶說,當年的遷城非常突然,他7月從治城外出開會,走時尚不知遷城一事,待走到曲山,被告知縣城要搬至曲山,遂被留下參與籌備工作。

佘良說,那時的曲山僅有一百余戶人家,后來的北川縣城老城區所在地,那時還是一片亂墳堆。

1954年,北川解放后第二任縣委書記田承績接任劉仲成主政北川。田承績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他后來曾與劉談到遷城問題,對方承認主是為了交通方便。

不過,在田承績看來,所謂的“交通方便”,主要是對縣級干部而言。當時遷城的一個直接原因,其實是為了方便到專區開會。“那時候的會多。”

由于曲山山高坡陡,地勢險峻,包括縣長母廣軾在內的幾位當地干部對遷城曾有不同意見,但并未起到作用。“當時的情況是南下干部說了算。”田承績說。

田承績今年已84歲高齡,是經歷當年遷城事宜為數不多的健在知情者之一。對于當年的縣城遷址,他直言是“錯誤”和&ld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