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源寺:又來蕭寺問年華
法源寺依然“憫忠”——明末袁崇煥遭剮刑,其家仆收尸后在此超度亡魂,清末譚嗣同等人的尸身亦曾停放于這里,或許正因如此,才啟發了李敖寫下《北京法源寺》。
責任編輯:楊嘉敏
法源寺依然“憫忠”——明末袁崇煥遭剮刑,其家仆收尸后在此超度亡魂,清末譚嗣同等人的尸身亦曾停放于這里,或許正因如此,才啟發了李敖寫下《北京法源寺》。
又到人間四月天,花紅葉綠自成詩,法源寺的丁香滿開了。
四五月間,北京法源寺應該是一座香剎。
如今法源寺以丁香聞名,但其實法源寺本沒有丁香。京城諸多寺院之中,法源寺比不上北京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雍和宮那樣氣勢恢弘,游人如織;它又比不上偏安京西的臥佛寺與碧云寺,能成為人們踏青、避暑、賞楓的盤桓之所;這里沒有潭柘寺的清幽,又沒有大覺寺的玉蘭、香茗與素齋。若論地理位置,它更比不上交通便利的白塔寺與天寧寺,甚至好像每每故意為難駕車造訪之人。那就徒步造訪吧——從菜市口西邊的教子胡同往南走,向東進入法源寺前街就到了。法源寺前街東邊與西磚胡同相連,西磚胡同是唐代幽州城的東垣,北邊的廣安門內大街則是唐時的檀州街。
素色的美麗
曾幾何時,法源寺丁香,與崇效寺牡丹、極樂寺海棠、天寧寺芍藥并稱京畿四大花事。如今,這里滿院綠植,古槐、松柏、丁香、海棠、銀杏、文冠果等名木繁多,殿堂掩映其中,禪意自然生發。寺中四時不斷之花、八節長青之草,引文人墨客紛至沓來,“素色的美麗”更是已經在這里延續數百年——明時便有的丁香詩會,至清代達到極盛,紀曉嵐、顧亭林、洪亮吉、龔自珍、何紹基和宣南詩社成員皆曾來此以花會詩;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錢載、翁方綱、王昶、余集、吳錫麟、趙懷玉、嚴長明、羅聘聚會于此,留下《法源八詠》,石刻至今仍留存寺內。更為著名的詩會則是1924年4月26日,宛若“歲寒三友”的泰戈爾、徐志摩、林徽因來此瞻古剎、賞丁香,將風流側影拓印在莊嚴古樸的寺廟建筑之上,泰戈爾甚至在夜晚于此逗留作詩。香雪海里佳話傳——同年,梁啟超集句贈徐志摩,有“臨流可奈清癯,第四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柔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