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半部《紅樓》看中國:懷紅學家梁歸智老師
人到中年,最不愿面對、卻不得不時常面對的是生與死的告別。
梁老師是少見的能跳出學院僵化體制束縛的人。何以如此?根源在于他是一個詩性的人,著書并非只為稻粱謀,學問與人生,于他,已合二為一、融為一體了。
梁歸智(1949-2019),生前為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當代紅學家。
人到中年,最不愿面對、卻不得不時常面對的是生與死的告別。眼看著那些敬愛的前輩與師長,親愛的長輩與親人離開人世,昨日近在咫尺,明日便遠隔天涯,心痛、不舍卻又無力、無奈。除了祈禱和致敬,我們這些有限而平凡的生命,還能做些什么?這些年,我的導師朱德發、陳鳴樹先生,還有那些曾經在課堂內外給我教益的朱維錚、俞吾金、董健先生,在學術會議有過數面之緣的錢谷融、王富仁、王世家、張恩和等先生……所有熟悉與不熟悉的,一個個遠行而去。在我,領受到生命隕落的悲劇,流過幾次眼淚之后,已開始逐漸平靜地接受這樣的現實與人生。面對殘酷的必然,最好的紀念,也許就是銘記長者的人格精神,延伸他們的人生理念吧。不過,即便有這樣的心理準備,在聽聞梁歸智老師病重的消息時,我還是萬分意外,幾乎無法相信。因為熟悉的人都知道,梁老師一向注意養生,作息飲食高度自律。而且,2019年6月底在中國人民大學參加楊聯芬教授組織的學術會議時,我還剛剛遇到梁老師的學生——北師大的趙勇教授,聽他談起梁老師給他在微信里傳詩作、改碑文的事情,將生病與梁老師聯系起來,這怎么可能呢?
梁歸智教授著作書影。
七月下旬在微信中看到趙勇探望梁老師的照片后,九月份又從梁老師的夫人梁湘如老師那里獲得確切而悲觀的消息,我不得不接受又一次新的必然。趕緊放下手頭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阿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