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阂蛔Q兒吐出的江南雄鎮
公路兩旁是連綿不斷的香樟,如同兩道郁郁蔥蔥的綠墻。如果仔細一些,透過香樟茂密的枝葉仍然能看到,在公路右邊幾十米的地方,有一條靜水深流的河。
繁華事散逐香塵,南潯既是一座蠶兒吐出的江南雄鎮,又是一片從絲出發的人文福地。以蠶桑為龍頭支撐起的興旺與富庶,百年后仍然能找到當年的佐證。
南?。簭慕z出發
公路兩旁是連綿不斷的香樟,如同兩道郁郁蔥蔥的綠墻。如果仔細一些,透過香樟茂密的枝葉仍然能看到,在公路右邊幾十米的地方,有一條靜水深流的河。數十米寬的水面上,偶爾有吐出黑煙的輪船拖著一串吃水很深的木船緩緩前行。河對岸,是稻田和桑園,以及散布其間的村落、鄉鎮。
南潯古鎮“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水鄉風韻。新華社資料片
觸景生情,我聯想起發生在這條河上的兩樁年代久遠的往事——
往事之一:1894年,也就是中日甲午戰爭那一年,一個18歲的青年坐著一條那個年代最常見的木船去上海。途中,船家操作失誤,木船傾斜下沉,乘客紛紛落水。青年爬到船頂大呼:誰能救出一個人,我就給他100兩銀子。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附近的人聞訊趕來,所有落水者都被救起。事后,青年果然兌現了諾言,一下子就發出去幾千兩銀子——粗略計算,清朝末年一兩銀子的購買力,略相當于現在150元人民幣。幾千兩銀子,就是幾十萬元巨款。人們之所以相信這個青年,是因為很多人都認識他。他叫張靜江。
往事之二:青年落水20多年后的1923年,對這條河的又一輪大修拉開了序幕。5年后竣工時,一共耗費銀元83萬——那時,一個普通工薪階層的月薪只有幾塊銀元。社會集資之外的3萬缺口,全由一個叫龐萊臣的商人捐助。
這條河叫荻塘。
張靜江和龐萊臣都來自荻塘橫穿的一座古鎮:
南潯。
世界蠶桑發源地
去往南潯之前,我尋訪了浙江湖州郊外的潞村。村外平曠的原野上,豎著一塊碑,上書:錢山漾遺址。
江南地區習慣把湖泊稱為蕩、浜、漾。在水網密布、河汊交織的江南,小小的錢山漾是一個毫不起眼的小角色——如果不是有上世紀考古發現的話。
在錢山漾遺址,透過玻璃,我看到展示柜里,靜靜地放著三只小盤子。盤子里的東西黑黑的,其中兩個像一團亂麻,另一個像被風吹皺了的樹皮。假如不是事先看過資料,我絕對不會想到這看上去其貌不揚,甚至有點臟兮兮的東西,竟然是絲線、絲帶和絲綢。根據我們的日常經驗,絲線總是和潔白聯系在一起的,絲綢總是和絢麗聯系在一起的。它們到底遭遇了什么?才變得如此粗糙不堪?
錢山漾出土的遠古絲帶等,證明了湖州一帶有著悠久的栽桑養蠶史。聶作平攝
它們遭遇了歲月的腐蝕與消磨。根據C14測定,它們來自公元前2750年左右——這意味著,當它們從沉睡的地下重見天日進入現代人視野時,4700多個年頭已經彈指而逝。對其中一塊綢片的研究發現,它的原料為家蠶絲,至少由20多個蠶繭繅制而成。當它們被抽絲剝繭,在紡機上織成絲綢時,中國還處于人文初祖黃帝的時代,人類還在使用石器、骨器和木器;當它們一覺醒來,人類已經進入飛天登月的后工業時代。
這幾乎是全球發現的最古老的絲織品。這些絲線和綢片說明,栽桑養蠶起源于包括錢山漾和與其近在咫尺的南潯在內的杭嘉湖平原。像是為了給這一結論提供更為充分的論據,4700多年后的錢山漾一帶依舊桑樹成林。整個湖州乃至杭嘉湖平原,到處都是縱橫交錯的河流和湖泊,而河流和湖泊切割的原野上,總有或大或小的桑園固執地點綴其間。
無人機拍攝的南潯舊館鎮港廊古村落景區。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荻塘自西向東,由湖州市區流向南潯。從錢山漾附近開始,河流與318國道相偎而行。一個小時的車程后,我從錢山漾來到南潯鎮一個叫絲行埭的地方。埭,就是壩的意思。顧名思義,絲行埭,因有眾多絲行設立于河壩附近而得名。不過,絲行埭已經沒有一家絲行,唯一與這個地名相關的,是一家以絲行埭命名的小飯館。
絲行埭街前是一條不起眼的小河,小河向北流淌,于鎮中匯入荻塘;荻塘東流,與京杭大運河會合,爾后流入黃浦江——也就是說,穿行于南潯鎮中的小河,把南潯與上海乃至海外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一個世紀之前,就在我停車佇立的小街兩側,曾是一家接一家的絲行,商賈云集,生意興??;河上舟船如蟻,來來往往,把潔白的生絲從南潯運往上海,再通過上海,轉往世界各地。
現存于美國費城博物館的100多年前的輯里湖絲的復制品。聶作平攝
江南多古鎮,南潯即其一。追根溯源,南潯原本是太湖南岸的一座小村莊,初名潯溪村,后改名南林村。南宋淳祐年間(1241-1252年)建鎮時,人們從南林和潯溪中各取一字,得名南潯。其時,南潯已是一個史書譽為“甲于浙右”的富庶之地。到了明朝,更是躍升為“煙火萬家……舟航輻輳。雖吳興之東部,實江浙之雄鎮”。
造就江南雄鎮的,就是栽桑養蠶?;蛘吒鼮樾蜗蟮卣f,南潯這座江浙雄鎮,乃是從小小的蠶兒嘴里吐出來的。
按中國古籍記載,最早發明栽桑養蠶的人叫嫘祖,即黃帝的元妃。如南宋羅泌撰寫的《路史》稱:“黃帝元妃西陵氏,曰嫘祖。以其始蠶,故又祀先蠶?!?/span>“蠶”字由“天”和“蟲”構成,造字的先賢意在通過這種方式告訴我們:蠶是從天而降的蟲,蠶吐出的絲,無疑是天賜的好禮。
事實上,我們今天只能模糊地知道,栽桑養蠶起源于中國,但很可能并不是哪一個人靈光一閃的發明,而是經歷了多代人的不斷試探、改進和發展。歷朝歷代,以農為本,栽桑養蠶都是極為重要的大事。在宋朝以后的禮治秩序中,形成并一直沿襲著“皇帝親耕,后妃主蠶”的體制。
宜于農耕的杭嘉湖平原,對蠶桑的重視無以復加:春秋時,吳越爭霸,戰敗后的越國勵精圖治,其中一個重大舉措就是“示民以耕?!?/span>。越王勾踐和王妃率先垂范,“身自耕作,夫人自織”,越國以其特產的大量優質絲綢結好諸侯,以達到絕地圖存的目的。人所共知的美女西施,就曾“采桑育蠶,浣紗織錦,浴帛于溪”。
三國時,吳主孫權為了保護農桑,特別下命令說,凡是農桑繁忙時,政府官員一律不得“役事擾民”,否則“舉正以聞”。到了南北朝,杭嘉湖平原的農民在地邊塘角種植桑樹已蔚然成風,所產桑苗,因產葉量高而遠銷長江以北地區。也是從這一時期開始,湖州一帶的農民掌握了選擇蠶房、調控養蠶溫度濕度、給桑、蠶座和產簇等技術,并知道蠶種的優劣對蠶的生長狀況及成繭水平有著重要影響,從而摸索出了用鹽水為蠶種消毒的新方法。
桑地
當此之時,歐洲正值查士丁尼的東羅馬帝國時期。由于中國政府只許絲綢出口而嚴禁蠶種輸出,歐洲人一度以為絲綢是從樹上長出來的。那時,商人們經由波斯,將絲綢萬里迢迢地運到東羅馬帝國和西歐,這些費盡周折才到達目的地的絲綢,價格遠超黃金,是當時歐洲最惹人垂涎的奢侈品。王室成員結婚,貴族們要是送上一方絲綢手絹,就是令人咋舌的厚禮。
此后,查士丁尼派兩位印度籍僧侶前往中國,在江南一帶向農民虛心學習養蠶和繅絲,并在掌握技術后,將一些蠶種藏在竹制的手杖中帶回歐洲。從此,歐洲人也有了栽桑養蠶。這大約是公元552年的事。其時,距錢山漾的先民熟練地制作絲綢,已經過去了整整三千多年。
南宋時,由于政府遷都臨安(今杭州),江南地區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和開發,而杭嘉湖平原的蠶桑,也邁上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臺階。就是在這時,蠶桑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成為相對獨立的分支——一部分農民完全以養蠶繅絲為生,不再從事耕種。
采蠶繭
南宋初年的一本《農書》中,作者為蠶桑專業戶算了一筆賬:“(湖州安吉人)唯藉蠶辦生事,十口之家養蠶十箔,每箔得繭一二十斤,每斤取絲一兩三分,每五兩絲織小絹一匹,每一匹易米一碩四斗,絹與米價常相侔也。以此歲計衣食之給,極有準的也?!?/span>同時期的另一部志書則稱:“(吳興)山鄉以蠶桑為歲計,富室育蠶有數百箔,兼工機織?!?/span>從這些記載不難看出,栽桑養蠶和繅絲織絹,已成為相當一部分農戶的生存方式;并且,與種糧的糧農相比,蠶農收入更高,生活更有保障。
輯里絲的奇跡
輯里村是南潯下轄的一座行政村。如同經濟發達的浙江許多地方一樣,村鎮左近,遍布規模不等的廠房。不過,稍有不同的是,輯里村外的原野上,縱橫密布的水網間,還分布著一些翠綠的桑林??梢哉f,南潯及周邊地區曾經的富庶與榮光,都與這座尋常小村密不可分。
輯里村一帶依然水網密布,河水幾經曲折,泥沙沉淀,用于繅絲可使蠶絲光澤柔韌。新華社記者 譚進 攝
修建于1926年的南潯商會舊址是一座古色古香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如今被辟為鎮史館。館里,陳列著1915年巴拿馬博覽會的獲獎證書和仿制的康熙、乾隆二帝龍袍。
俯瞰輯里村
輯里村原名七里村,因距南潯七里而得名。明朝時,輯里村迎來了它的花樣年華:當地人多次改進繅絲方法,并對育蠶、植桑等環節進行技術革新,如培育了著名的蓮心種——該蠶種因其所產蠶繭小如蓮實而得名,這種蠶繭繅出的絲韌性好、光潔度高。
蠶繭
南潯有一條小河,名叫雪蕩河。雪蕩河在穿珠灣附近分流到輯里村時,曲曲折折的河道有如天然的澄清過程,河水清澈如鏡。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編撰的《南潯鎮志》說:“雪蕩、穿珠灣,俱在鎮南近輯里村,水甚清,取以繅絲,光澤可愛?!?/span>
在南潯鎮史館,我看到了一個將輯里絲和其他絲做對比的有趣場景:一個木制支架兩端,系著一根細如頭發的蠶絲,蠶絲中間,穿有一串銅錢。旁邊的解說文字是:輯里絲可比其他地區絲多掛兩枚銅錢。一根蠶絲就可多掛兩枚銅錢,那由千萬根絲織成的綢緞,其韌性的出類拔萃,也就不言而喻了。
依然是在南潯鎮史館,我還看到了一件被稱為鎮館之寶的東西,那是清末民初產自南潯的一束輯里絲。百年光陰過去,可看上去就像剛從繅絲作坊里拿出來一樣,光滑、潔白,在淡淡的燈光下散發出一種優雅的微光。
被稱為南潯絲綢博物館鎮館之寶的蠶絲,生產于清末民初。聶作平攝
輯里絲脫穎而出后,不僅輯里村所產,包括杭嘉湖平原各地所產,紛紛以輯里絲冠名,稱為輯里絲或輯里湖絲,成為風靡一時的上品。反過來,輯里絲的馳名又刺激了南潯和整個杭嘉湖平原的栽桑養蠶事業。
明清時,南潯一帶“家家門外桑陰繞,不患葉稀患地少”。“蠶事吾湖獨盛,一郡之中,尤以南潯為甲”,栽桑養蠶躍升為南潯農家最主要的產業,養蠶也為農家帶來了豐厚的回報?!秴桥d掌故集》對此寫道:“蠶桑之利,莫盛于湖。大約良地一畝,可得葉八十個(每二十斤為一個)。計其一歲墾鋤壅培之費,大約不過二兩,而其利倍之?!?/span>
正因為養蠶收益可觀,大多數農民都棄糧種桑。“人民除無家室及營他業在城鎮者外,余皆逐戶養蠶。在蠶業全盛時代,每年收入蠶事多于田作……實以蠶桑之盛而定榮枯,田作與農民之關系,反遠不如蠶桑之重大?!?/span>
摘桑葉
明末清初學者張履祥是桐鄉人,桐鄉與南潯相距只有幾十里。他的一個鄔姓朋友去世后,留下妻兒老小和十畝薄地,張履祥專門為這家人籌劃了接下來的生計。按他分析,如果十畝地都自種糧食,只夠糊口;如果租與別人,僅能支付賦稅。因而不如種桑三畝,桑下冬天種菜,桑園四周種大豆和芋頭,桑園還可養羊。如此,“一家衣食已不苦乏”。
輯里所在的南潯鎮,明朝初年還居民甚稀,到明末已是“市廛云屯櫛比,周遭四訖自東柵至西柵,三里而遙”。推動水鄉古鎮發展得如此迅猛的原動力,就是聲名遠播的輯里絲。
明朝末年,南潯出了溫體仁等三名位極人臣的大學士,他們都向當朝權貴極力推薦輯里絲。于是,輯里絲進入宮廷,被指定為龍袍用料。到清朝雍正年間,皇室所用的龍袍鳳衣,明文規定采用輯里絲。
處于工業革命中的歐洲,紡織業大盛,對中國的蠶絲——尤其是優質的輯里絲——需求十分旺盛,但閉關鎖國的清朝卻對蠶絲的出口有著嚴格控制。為了巨額利潤,一些商人不惜冒險走私——從湖州駛往外海的走私船,貨倉上面堆放著咸菜之類的土產品,下面卻是潔白如雪的輯里絲。五口通商后,外商在上海設立絲棧,在19世紀中葉的20來年間,上海的出口商品90%是蠶絲,而蠶絲的90%是輯里絲。
在輯里村古風猶存的分龍橋上,幾位養蠶農民肩挑盛滿金色春繭的籮筐,前往蠶絲收購點。新華社資料片
19世紀60年代,華洋雜處的上海是全中國最西化的城市,一家叫《上海新報》的媒體,忠實地記錄了那個時代的新鮮事物。那時,報紙上每天都有輯里絲的報價。輯里絲的價格如同今天的股票一樣隨著市場行情不斷變化,而那些靠輯里絲吃飯的大大小小的商人,每天早晨的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地花兩個銅板買一份報紙,為輯里絲的價格波動或喜或憂。
難以相信的是,萬里之外的英國倫敦,居然也有一個輯里絲交易所??梢哉f,19世紀中后期的幾十年里,輯里絲就是一根牽動全世界神經的神奇絲線。在1915年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來自南潯的輯里絲獲得金獎。南潯鎮史館里,有當年參展的實景還原:一束束光潔可鑒的生絲被挽成麻花狀,盛放在用黃綢包裝的盒子里,與其說它們是生產資料,不如說更像美麗可觀的藝術品。
湖州南潯鎮輯里湖絲館的工作人員在整理一件手工繅制于清末的“輯里絲”藏品。新華社記者 譚進 攝
輯里絲走紅世界,給它的經營者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在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栽桑養蠶,雖然大多數百姓不至于一夜暴富,但在“無不桑之地,無不蠶之家”的盛況下,這里的農民更容易解決溫飽。至于那些開設繭行、繅絲廠或綢廠的老板,一個個都賺得盆滿缽滿。民國時劉大鈞的《吳興農村經濟》中指稱:“湖州一帶,蠶絲貿易既為南潯人士所專營,于是各地財富,幾盡集于南潯?!?/span>
難能可貴的是,南潯絲商們從絲出發,用生絲賺得的每一桶金,繼續拓展,把觸角伸進了更多的領域:鹽業、地產、典當、銀行、煤礦、電廠、鐵路、汽車、軍火、保險……
南潯人回首當年絲事,常常會津津樂道于“四象八牛七十二狗”。所謂象、牛、狗,乃是同治、光緒年間,民間以南潯商人資產的多少形象地排位?!秴桥d農村經濟》中說:“南潯以絲商起家者,其家財之大小,一隨資本之多寡及經手人關系之親疏以為斷。所謂四象、八牛、七十二狗者,皆資本較雄厚,或自為絲通事,或有近親為絲通事者也。財產達百萬以上者稱之曰象,五十萬以上不過百萬者稱之曰牛,其在三十萬以上不過五十萬者則譬之曰狗?!?/span>這些巨富中,號稱江南首富的劉家,其資產高達兩千多萬兩銀子,相當于今天的人民幣30億元以上。
倉廩實而知詩書
古木參天的園子里,有一方小小的池塘,塘中是高高低低的荷葉。池畔,有一棟一樓一底的磚木結構樓房。要從外面進入園子,必經之路是架設于小河上的一座窄窄的小橋。1949年,當解放軍南下浙江時,周恩來曾特意要求陳毅對這座園子予以特別保護。
湖州市南潯鎮嘉業堂藏書樓的園林風貌。新華社記者 譚進 攝
園子名叫嘉業堂,它與寧波天一閣一道,并稱為浙江兩大藏書樓。
古人說,倉廩實而知禮節。對南潯商人來說,則是倉廩實而知詩書,商業興而重文教。
嘉業堂藏書樓的修建者叫劉承干,是四象之首劉鏞的孫子。1920年藏書樓破土動工,5年過去了,在耗費80多萬銀元后,藏書樓竣工。劉承干經常往來于上海、南京和南潯之間,每到一地,必留心購買各類書籍。有些沒法買到的書,他就不惜成本,組織人員抄寫。如為了抄寫《清實錄》和《清史列傳》,前后耗費數年,花去銀元兩萬多。
極盛時,嘉業堂藏書約13000種,計60余萬卷。其中,地方志就有1200余種33380卷,稱為海內秘籍的孤本62種。另有一些極其稀有的珍本,如《永樂大典》殘本,文淵閣、文津閣《四庫全書》殘本和《四庫全書》的翰林院底本。著名學者鄭振鐸在鑒定了嘉業堂所藏的2000部明代刊本后感嘆說:“甚感滿意!佳本繽紛,如在山陰道上,應接不暇,大可取也?!?/span>
浙江省湖洲市南潯鎮歷史街區嘉業藏書樓。新華社資料片
更能看出劉承干眼光與胸襟的是,劉承干不僅藏書,還印書。他先后印書300多部,約3000卷。他曾說藏書艱難,天災人禍,有時不可避免,要把善本孤本趕快刻印出來,一本變成一百本一千本,流傳到社會上,再遇到天災人禍,這些書就不會失傳了。書印出來后,大量免費寄送。
此外,他還一改藏書樓秘而不宣、不對外開放的傳統,歡迎各界人士到藏書樓查閱。諸如北大校長蔡元培、北京圖書館館長袁同禮、江蘇省圖書館館長柳詒徵等名流都曾前來看書、抄書。甚至,一些外地學者來看書、抄書時,哪怕一住數月,藏書樓也免費提供食宿。
南潯富商的藏書歷史,可以由清末民初追溯到清代中葉,到了上世紀之初,終于形成包括嘉業堂在內的三大藏書樓。
張石銘是南潯四象之一張頌賢的長孫。張石銘之父早年去世,后來,張石銘與叔父一起,繼承了祖父留下的龐大產業。張石銘早年讀書進學,中過舉人。他原名張鈞衡,因愛好金石,故取字石銘。張石銘建成適園藏書樓后,延請著名學者繆荃蓀作???。適園除收藏有各代精品圖書60余萬卷外,還收藏有蘇東坡和趙孟頫等人的大量真跡。
適園的藏書,后來一部分被臺灣“中央圖書館”善本庫珍藏。該館研究員蘇精撰文說:“張石銘祖孫三代的這些圖書,四十年來一直是中央圖書館所獲的最大宗而且最完整的故家舊藏,目前該館約14萬冊善本書籍中,適園三代的印記最多?!?/span>
有著天下第一名社之稱的西泠印社成立于1904年,由吳昌碩任社長。吳昌碩與張石銘既是湖州老鄉,又是多年至交。張石銘不僅是西泠印社的發起人之一,還是其早期的主要贊助者。至今西泠印社還留有他當年所書寫的對聯。
南潯鎮歷史街區張石銘故居“跳舞樓”。新華社資料片
與張石銘相仿佛,傳書堂主人蔣汝藻也中過舉人。蔣氏是藏書世家,蔣汝藻的祖父就藏書數萬卷。蔣汝藻更是以其巨大的財力和獨到的眼光,遍搜古籍,終至汗牛充棟。蔣氏藏書中,有宋本83種、元本102種、明本近千種。其中,單是6卷的宋代孤本《草窗韻語》就花費1500個銀元——相當于當時200多名工人的月薪。蔣汝藻取《草窗韻語》作者周密的密字與書名中的韻字,重新命名了藏書樓:密韻樓。
崇文重教的結果是各類人才的催生。自宋至清,南潯以一個數萬人的彈丸之地,先后中進士41人,舉人、秀才不可勝數;任京官者56人,地方官者57人。到今天,南潯依然以一鎮之地,養育了9名兩院院士和80多名各學科有影響的專家學者。
據不完全統計,僅僅清朝一代,有著作問世的南潯人即有280多名。他們留下的著作,涵蓋了歷史、經學、天文、水利、音樂、金石、詩詞、醫學和蠶桑等各個門類。有人稱贊南潯“書聲與機杼聲往往夜分相續”,確乃真實寫照。
至現代,僅以四象之一的張頌賢家族為例。張頌賢之子張寶善本人繼承父業經商,他的幾個兒子則各有成就:老大張弁群在法國多年,熱心教育,回南潯后創辦了兩所現代學校;老二張靜江,與蔡元培、吳稚暉和李石曾并稱國民黨四大元老;老四張墨耕,留學英國,后接替父親,執掌張氏家族企業;老五張讓之是電力工程和無線電專家,創辦了南潯乃至湖州的第一個現代企業——潯震電燈公司;老六張久香,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學碩士。張弁群的兒子張乃燕,瑞士大學化學博士,曾任中央大學校長,有《羅馬史》等作留世;張墨耕的兒子張乃鳳,美國康奈爾大學農科碩士,我國土壤肥料學的開創者之一;老三張澹如的兒子張藕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電氣工程碩士、教授;張靜江的兒子張乃昌,美國航天工業系統高級機械師;張澹如的孫子張通,芝加哥大學化學博士、教授……
南潯從絲出發,其經濟之興旺發達自不用提,而其地近上海,又有便利的水陸交通,故而潯商不僅精于工商,且頗具開明氣象。早在晚清時,南潯以區區一座小鎮的級別,率先設立了消防局、免費小學、育嬰堂、養老院、施藥局和平價借米局等慈善機構。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內地許多地方還信奉女子無才便是德時,四象之一的張頌賢之孫張弁群受教育家蔡元培影響,在南潯創辦潯溪女校,聘請徐自華為校長。不久,秋瑾從日本歸國,經蔡元培介紹,到潯溪女校任職,教授日文、國文和衛生。在南潯數月,秋瑾與徐自華志趣相投,成為至交。
后來,秋瑾在上海創辦《中國女報》,徐自華與其妹捐款千元支持。光復軍起義前夕,秋瑾改扮男裝專程前來南潯拜訪徐自華,徐自華又以黃金30兩相贈。秋瑾解下手腕上的鐲子贈予徐自華為念,并托付后事:如遭遇不幸,請埋骨西泠。此后,因徐錫麟在安慶起義失敗,秋瑾不幸被捕,就義于紹興古軒亭口。徐自華不懼連累,將秋家停厝于文種山上的秋瑾遺骸葬于西湖之濱。徐自華在為秋瑾寫的十二首哀詩中,直斥清廷“如何立憲文明候,妄逞淫威任獨夫”。
贊助革命
1906年,在日本籌劃反清起義的孫中山又一次為經費發愁。
這時,孫中山想起前一年在法國的一條輪船上認識的一個人。這是一個生意人,他告訴孫中山,愿意贊助革命,為孫的反清事業出錢。兩人約定通信暗號:電文以ABCDE為序,A為1萬元,B為兩萬元,C為3萬元,以此類推。
對這個萍水相逢的富家子弟,他是真的將踐諾資助,還是口惠而實不至,孫中山心中并沒底。孫中山把此事告訴黃興,黃興也不相信天底下有這樣的人。兩人抱著有棗沒棗打一竿的態度發了一封電報。孰料,就是這封不抱希望的電報發出后,竟有3萬法郎巨款從法國匯到東京,革命黨人為之歡呼雀躍。后來,孫中山在越南又先后兩度發報,一次為A,一次為E,對方都如約把款項迅速匯來。
深受感動的孫中山命胡漢民寫信表示感謝,并陳述起事經過。那人的回信卻說:“余深信君必能實行革命,故愿盡力助君成此大業。君我既成同志,彼此默契,實無報告事實之必要,若因報告事實而為敵人所知,殊于事實進行有所不利,君能努力猛進,即勝于作長信多多?!?/span>
這個慷慨贊助革命的商人叫張靜江,他來自南潯,是四象之一張頌賢的孫子、張石銘的堂弟。
張靜江
1902年,張靜江因緣際會,以商務參贊的身份成為清廷駐法國公使孫寶琦的部下,離開南潯,前往法國。當時,同為孫寶琦隨員的,還有后來與張靜江齊名的李石曾。到法國后,李石曾意在讀書,張靜江則顯露出商人世家的旨趣,意在貿易。他棄官從商,以僑商身份留在法國。一年后,經過詳細市場調查,張靜江創辦了通運公司。
通運公司最初的業務與南潯有直接關系:出口生絲和茶葉。后來,慢慢發展到綢緞、地毯、漆器、竹器、古玩、字畫、玉器、瓷器和青銅器。通運公司發展迅猛,很快在紐約、倫敦和上海成立了分公司。其“獲利之巨,無法估計”。經商之外,張靜江還發起和籌辦了留法、留英儉學會;創辦《新世紀》雜志,出版《新世界叢書》。
盡管多次資助孫中山和革命黨巨款,但很長時間里,張靜江竟然沒有加入同盟會。其原因,在于特立獨行的張靜江對同盟會盟書里的“當天發誓”字樣不以為然。當馮自由和胡漢民邀請他入會時,他提出:我是無政府主義者,從來不信天,如果同意我不用“當天”二字,我才能加入。于是,向孫中山請示后,張靜江成為僅有的例外。
張靜江加入同盟會后,為革命籌款的任務幾乎天經地義地落到了他頭上。每逢要用錢,孫中山總是向張靜江伸手,張靜江也總是竭盡所能地籌措。但是,要推翻一個垂而不死的大帝國所進行的武裝起義和地下斗爭,所需的金錢肯定是一個天文數字,即便是億萬富豪張靜江也漸漸難以為繼。為此,他先是賣掉了經營良好的通運公司,后來又賣掉了上海灘的五棟別墅。
在公司和別墅都賣掉以后,這個曾經的大富豪竟然囊中羞澀。為了幫孫中山籌款,他只好向其堂兄張石銘借錢。第一次,張石銘很爽快地把錢借給了他。沒過多久,他又第二次上門。張石銘覺得即便是辦公司血本無歸也不至于這么快就花完了,加上聽到社會上關于張靜江暗中資助“亂黨”的風言風語,張石銘予以峻拒。兩兄弟越說越僵,張靜江竟然從懷中掏出手槍,威逼堂兄又一次借錢。此后,張靜江通過各種手段,把包括他的哥哥、舅舅在內的諸多有錢的親戚都吸收到同盟會中,成為革命黨的籌款對象。1920年,在孫中山授意下,張靜江在上海創辦了我國第一家證券交易所,其目的也是為當時的國民政府籌集經費。證券交易所賺的錢,大部分送到了廣州,交到孫中山手上。
據不完全統計,張靜江贊助革命的銀兩總數超過110萬兩,相當于今天兩三千萬美元。
孫中山為此感慨:“自同盟會成立之后,始有向外籌資之舉,當時出資最勇而名者,張靜江也,傾其巴黎之店所得六七萬元,盡以助餉?!?/span>民國后,為了報答張靜江,孫中山擬請他出任財政部長,張靜江卻堅辭不就。到二次革命期間,當下野的孫中山處于風雨飄搖的劣勢時,又邀請張靜江出任革命黨財政部長,這一次,張靜江欣然答應。拒絕錦上添花,熱心雪中送炭,張靜江品行之高潔,由此可窺一斑。
孫中山對張靜江毀家紓難式的汗馬功勞胸中有數,他一直把張靜江視作最心腹的密友,他告訴黨內同志:“張原屬富豪出身,黨內財務,唯張所為”。
在南潯鎮的張靜江故居,有一副孫中山手書的對聯: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四十州。那是1923年,張靜江因病回南潯休養時,孫中山特意介紹了一位德國名醫前往南潯診病,并托人帶去這副對聯以示慰問。
建于清光緒二十五年至三十二年(1899-1906年)的浙江省湖州市南潯鎮張靜江故居的尊德堂。新華社資料片
對另一位重要歷史人物蔣介石,張靜江則有知遇之恩。蔣介石在陳英士手下時,張靜江很賞識他,經常接濟其生活,并資助他去日本深造。孫中山在廣州出任大元帥后,張靜江把蔣介石推薦給孫中山。后來,正是張靜江的力薦,蔣介石才得以擔任黃埔軍校校長要職。
張學良易幟后,國民政府實現了名義上的統一,并成立了建設委員會,張靜江任委員長。其后,張靜江把精力投入到國家建設中,他先后新建首都電廠、戚墅堰電廠、長興煤礦、淮南煤礦;興辦了國際無線電臺、江南汽車公司、江南鐵路和淮南鐵路。對于積貧積弱的中國,這些能源和交通方面的建設,無疑是一次次重要輸血。1938年,當日軍進逼南京時,張靜江由漢口轉香港赴瑞士養病,結束了他的建設委員會委員長生涯。十年間,張靜江僅用十幾萬元公款,就為國家創造財產超過五千萬元。
……
繁華事散逐香塵,南潯既是一座蠶兒吐出的江南雄鎮,又是一片從絲出發的人文福地。以蠶桑為龍頭支撐起的興旺與富庶,百年后仍然能找到當年的佐證。那些雕欄玉砌的豪門大宅,那些曲徑通幽的藏書樓,那些隱約尚存的優雅氣質,無不傳達出一個逝去時代的溫暖。
網絡編輯:阿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