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文學圣地 感受詩情畫意

坐落于成都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是中國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寫下留傳至今的詩歌240余首。唐末詩人韋莊尋得草堂遺址,重結茅屋,使之得以保存。此后,宋元明清歷代對其都有修葺擴建。

今天的草堂占地面積近800畝(含文物保護區和浣花溪片區)。文物保護區仍完整保留著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和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修葺擴建時的建筑格局,建筑古樸典雅,園林清幽秀麗,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塊圣地。1955年成立杜甫紀念館,1985年更名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是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是中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且最具特色的杜甫行蹤遺跡地,年游客量達百萬余人次。 

核心文物區內,照壁、正門、大廨、詩史堂、柴門、工部祠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兩旁配以對稱的回廊與其它附屬建筑,顯得既莊嚴肅穆又古樸典雅。工部祠東側的少陵草堂碑亭,已成為杜甫草堂標志性景點和成都著名景觀。

工部祠后恢復重建的茅屋,再現了杜甫故居的田園風貌。其北側的唐代遺址陳列館,則展示了2001年發掘的唐人生活遺跡及其出土器物。此次發現極大地豐富了杜甫草堂的歷史文化內涵,印證了杜甫當年對居住環境及生活情景的描寫。 杜詩書法木刻廊,頗具觀賞價值,集杜詩絕唱、書法絕品、楠木絕材、刻工絕活為一體,素有“四絕”之稱。大雅堂陳列著迄今為止國內最大的彩釉鑲嵌磨漆壁畫和12尊歷代著名詩人雕塑,形象地展示了杜甫生平和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史。位于杜甫草堂東側的萬佛樓重建于2005年,復原了歷史文化名城成都“東有崇麗閣,西有萬佛樓”的風貌,是杜甫草堂又一標志性建筑。2018年落成的“杜甫千詩碑”,將1450余首存世的杜甫詩歌以書法刻石的藝術形式予以呈現,詩歌藝術、書畫藝術、碑刻藝術、雕塑藝術、園林藝術、建筑藝術有機融合,交相輝映。 

今天的杜甫草堂以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和全新的精神面貌歡迎海內外朋友的光臨。

 

(南方周末APP暖企撐企公益行動專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