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熱議與“十萬意見”
(本文首發于2020年4月30日《南方周末》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特刊“疫線報道”)
過去,“野生動物保護”一直是冷門話題,難以獲得大眾關注。疫情期間,COVID-19病毒與野生動物消費的關聯,將“野生動物保護”這個環保話題推至全民“緊盯”的公共議題。
多位受訪者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非常關注“野保法”中的公眾參與。理由明確,野生動物涉及的物種多、種類多、專業門檻高,野生動物和與之共存的居民存在一系列復雜管理狀況,公眾、志愿者、野保社會組織、研究者都能起到輔助作用。
責任編輯:張玥晗
甘加環保志愿者為牧民發放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日歷,他們希望牧民能意識到保護草原棲息地的重要性。
2020年春節,43歲的藏族僧人桑杰嘉措,一直忙著準備一份藏語問卷,準備向西藏、青海、四川、甘肅等地的藏族居民征求意見,他們對野生動物的看法,對于修訂野生動物保護法(以下簡稱“野保法”)有何意見。
截至2月14日,桑杰嘉措一共收到4078份反饋意見。
這份調查問卷,本是北京大學自然保護與社會發展中心、自然之友、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等多家公益組織、學者團體共同發起,期望了解公眾對野生動物消費、貿易、修法意愿的想法。桑杰嘉措所在的甘加環保志愿者團隊翻譯制作了藏語版,最終,漢藏雙語的問卷總計收到了101172份。
十萬多份公眾意見令發起者感到意外。過去,“野生動物保護”一直是冷門話題,難以獲得大眾關注。疫情期間,COVID-19病毒與野生動物消費的關聯,將“野生動物保護”這個環保話題推至全民“緊盯”的公共議題。
2020年2月10日,全國人大法工委將修改“野保法”列入全國人大2020年的立法工作計劃。自然之友等十家環境保護團體投身于野生動物保護法的修訂中,將公眾建議與自身經驗結合,于2020年2月20日向人大法工委共同提交修法建議。
近兩個月來,多家研究團體、公益團體陸續提交各自修法意見,其中有針鋒相對的觀點,也有彼此支持的意見。公眾基于各自的經驗及立場,前所未有地參與了這場修法討論。
驅趕蝙蝠的公眾情緒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中國貓科動物保護聯盟(以下簡稱“貓盟”)的發起人宋大昭感到公眾對野生動物的態度變了,過去“不管什么場合講都沒人聽”。
宋大昭投身野生動物保護領域已有十余年,而公眾對野生動物保護的認識一直都在“初級階段”。
2020年1月20日,鐘南山院士確認新型冠狀病毒“人傳人”,也指出病毒源頭“可能來自于某一野生動物(如竹鼠、獾)”。隨后,新冠病毒的宿主不斷被視為是蝙蝠、穿山甲、果子貍等不同野生動物。
宋大昭感到人們的“恐慌”激發了求知欲,總有人問他“蝙蝠真的是宿主嗎?”“我們做了什么會導致這種情況?”
宋大昭意識到這是倡導野生動物保護的機會。2020年1月24日,北京大學教授呂植等19名院士學者聯名呼吁:杜絕野生動物非法食用和交易,從源頭控制重大公共健康危機。宋大昭轉發倡議,并加入聯署。
那些天,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王放在忙著“趕蝙蝠”。
當時,上海市各區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站不斷接到居民報警——家里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