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紙黃金到紙原油 ——“紙”產品創新如何變成散戶“毒丸”?
紙黃金的交易原理,實際上是個人投資者與銀行間的對賭,銀行扮演了做市商的角色。投資者虧的,就是銀行賺的。反之亦然。
“他們以為是我們在自營,在賭價格。我說在白銀上,我們絕對在打一場人民戰爭?!?br />
發展中間業務成為銀行角力的新賽道。紙投資品是一門十分賺錢的業務,但也有諸多法律上的糾紛。
(本文首發于2020年4月30日《南方周末》)
發自:上海
責任編輯:馮葉 助理編輯 溫翠玲
金融創新濫觴已久,早在2003年,紙黃金就已經率先邁向散戶市場。
中行原油寶穿倉事件爆發后,開展同類業務的銀行紛紛開始風險控制。
2020年4月27日,工商銀行發布公告,宣布次日起暫停賬戶原油、賬戶天然氣、賬戶銅和賬戶大豆全部產品的開倉交易。至此,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浦發銀行、民生銀行等均已叫停紙原油。
前所未有的負油價,令紙原油暴露了產品設計上的漏洞。但其實,此類金融創新濫觴已久,早在2003年,紙黃金就已經率先邁向散戶市場。
此后,紙白銀、紙鉑金等各類紙貴金屬層出不窮,銀行在此類產品上獲得了豐厚回報。2013年,比紙貴金屬風險更大的紙原油誕生了。
近二十年間,這類高風險投資工具如何走紅國內市場?
“中國黃金第一案”
故事要從紙黃金說起。
2002年,上海黃金交易所的成立,標志著國內黃金、白銀等貴金屬的生產、消費、流通,正式邁開了市場化的步伐。
此前,央行對黃金、白銀一直實施統一管理、統購統配的政策,并不存在所謂的黃金交易。
由于上海交易所的交易對象只是商業銀行、證券公司、黃金生產企業等機構,為了活躍市場交易,引入民間“活水”成了發展方向。
次年11月,中國銀行上海分行推出了一款名為“黃金寶”的投資產品,這也是國內第一個“紙”投資品。
據證券時報報道,之前個人投資黃金是“千呼萬喚不出來”,因為商業銀行一直在等待央行推出《商業銀行開辦黃金業務管理辦法》。2003年4月,銀監會正式成立以后,商業銀行開辦黃金業務改由銀監會分管,于是中國銀行得以率先推出個人紙黃金業務。
中國銀行上海分行的有關人士當時對媒體表示,中行黃金寶的推出,為個人投資者在股票、債券、基金之外又增加了一個新的投資品種。雖然當時國際金價處于歷史高位,推出個人黃金業務的時機不是特別好,但國內黃金市場剛剛起步,未來發展空間很大。
紙黃金大大降低了投資者的門檻。紙黃金以“克”為交易單位,中行黃金寶的交易門檻為10克,也就是一千多元人民幣。
投資者在銀行買入的并不是黃金實物,而是虛擬黃金,黃金價格跟隨國際黃金市場波動。那時,個人投資者只能做多,也就是逢低買入,等金價上漲時賣出獲利。
紙黃金剛開始并不規范,因此惹出麻煩。
2006年,“中國黃金第一案”引發轟動。一位名叫宋榮貴的紙黃金投資者,利用工商銀行提供的黃金買賣交易系統,通過電話委托方式,在短短十天內進行了百余次黃金交易,買賣黃金超過2100千克,總金額達3.2億元,獲利2100多萬元。
能夠獲得如此高昂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周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