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39個年頭,香港電影金像獎就只剩情懷了?

浮沉39載,今日的金像獎似乎也是今日香港電影的縮影。在固步自封的香港電影人面前,港產片早已失去了本來的況味,變得大而無當。

今天下午3點,第3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通過網絡直播揭曉了19個獎項的最終歸屬。這是自1982年創立以來,金像獎第一次取消實體頒獎典禮。直播全程大約持續了20分鐘,由金像獎主席爾冬升公布獲獎名單。

拋開受疫情影響的原因,本屆網絡直播的金像獎還是稍顯難堪。無論獲獎還是提名的影片,除了合拍片如《少年的你》、《葉問4》以外,純粹香港制造的《圣荷西謀殺案》、《麥路人》、《叔·叔》等電影,雖然有鄭秀文、郭富城這樣天王天后級別的演員出演,但對內地觀眾來說,不僅沒看過,恐怕連聽都是第一次聽。

即將邁入“不惑之年”的金像獎走到如今,無論形式還是關注度,早已大不如前。作為華語電影三大獎項之一的金像獎,似乎已成了影迷口中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它也像貼滿香港街頭的“旺鋪招租”廣告,輝煌只屬于過去。

浮沉39載,今日的金像獎似乎也是今日香港電影的縮影。在固步自封的香港電影人面前,港產片早已失去了本來的況味,變得大而無當。

回想2011年,第3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上曾出現過令人動容的一幕:主持人毛舜筠、鄭丹瑞、谷德昭請臺下為香港電影奮斗了30年的同行舉手,鏡頭掃過去,密密麻麻的手臂,包括臺上三位主持。

人生能有幾個30年?動容之后卻又無法不令人唏噓??匆豢磁_下那些熟悉的臉龐,仍在為香港電影奮斗的,竟然還是30年前那批最早打江山的人物。

如今除了回憶和情懷,金像獎留下的,究竟還有什么?香港電影的后繼之人又在哪里?

1

電影前面加上香港兩個字,大概是屬于80、90后一代遙遠的記憶。影像作品和地域結合,總能讓人產生一種奇妙的觀感體驗——搖晃的鏡頭里滿眼王家衛泛紅底色的明暗、杜琪峰廣角鏡下關于人性的探討、成龍動作片里的拳拳到肉……這些體驗如此強烈,源自于這座城市與這些影像千絲萬縷的勾連。

《重慶森林》劇照

可以說,“香港電影”就是香港的金字招牌。那些潛藏在影像里的碎片,曾經讓我們捧腹,也讓我們感傷,抑或讓我們失望。對我們而言,香港電影是了解這座城市表里的一個入口;而對這座城市而言,電影作為它最好的注解,已成為它所經歷過的每一個時代的見證。

在內地物質相對匱乏的80、90年代有一種時代產物,街邊掛著厚重簾布的錄像廳。錄像廳晚場7點開場,連播三部港產片。第一場先播周星馳一類的搞笑片,第二場警匪槍戰片,11點一過,小孩子被家長趕回家睡覺,錄像廳人少了一大半,這時候三級片登場,猶如萬花筒一般,人們從香艷、驚悚的鏡頭里窺得各類奇淫技巧,卻也在稍顯低俗的情節中咂摸到人性的復雜。

以錄像廳為載體,港產片為內地觀眾勾勒出一個香港的輪廓,它有著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外表,內核卻是傳統文化里情、義、俠、愛那一套,它就像一個江湖,遵守千百年來已成型的秩序。無論古裝片還是時裝片,武俠片還是警匪片,也無論導演如何運用鏡頭講故事、敘事風格如何不同,這種內核始終貫穿港產片其中。當然,在那時人們更多的期待,無疑還是午夜場的三級片。

說到三級片,有一段歷史不得不提。1994年,因充斥大量血腥鏡頭而被評定為三級片的《人肉叉燒包》一舉拿下第1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這是金像獎首次將重大獎項頒給一部三級片。這也從側面反映出金像獎創立初衷:通過評選與頒獎形式,對表現優異的電影工作者加以表揚,提高電影人的制作水平和觀眾的欣賞水平。

《踏血尋梅》劇照

本著這樣的初衷,上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產出無數經典電影的“東方好萊塢”,對金像獎的評判標準公正且嚴苛,就算成龍這樣票房口碑雙保證的演員,也十次提名金像獎卻一次未中。還有90年代的風云人物四大天王,劉德華自1983年出演首部電影《投奔怒?!芬詠?,直到2000年才拿到最佳男主角;郭富城問鼎最佳男主角的2016年,已是51歲“高齡”;而張學友除了1989年憑借《旺角卡門》拿到最佳男配角之外,數次提名最佳男主角均不中;黎明倒是會在一個公益廣告中調侃自己:我邊有可能摞金像獎?。。ㄎ以趺纯赡苣媒鹣癃劙。。?/p>

2

劉嘉玲前段時間接受TVB采訪時直言,30年前她選擇離開TVB去拍電影,正是因為出演太多TVB流水線生產的電視劇,導致自己沒有一部拿的出手的作品。她是對自己有嚴格要求的人,希望能在小熒幕上證明自己??上?990至2010的20年時間里,劉嘉玲4次提名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均無收獲。直到2011年,劉嘉玲終于封后,獲獎電影卻是豆瓣僅6.5分的《狄仁杰之通天帝國》。

《狄仁杰之通天帝國》

對比劉嘉玲其余4次提名,例如《阿飛正傳》、《無間道》,無論電影本身還是她的表演,都比《狄仁杰》強很多??墒墙鹣癃勂x擇在成立30周年之際將最佳女主角頒給她,很難不讓人覺得這是在打人情牌,一個安慰獎而已。

也正是從那時候起,“論資排輩”開始逐漸成為每一屆金像獎的詬病。究其原因,還是香港電影后繼無人。在周潤發、張曼玉等老牌演員退休或半退休之后,后來居上者幾乎沒有,同期還在苦苦堅持的梁朝偉、劉德華等,也只能硬著頭皮頂上。此外,近年來港產片過于強調本土化,對非香港籍人士的排斥,也讓金像獎越來越沒有看頭。

矛和盾總是兩方面,留守的影人囿于彈丸之地,視野不再開拓,反而坐井觀天,總是無限放大這座城市的悲情色彩,格局越來越小。

反面是出走的那批電影人。陳可辛、彭浩翔等先后北上發展,追逐資本讓他們四處制肘,還時刻不忘討好內地觀眾。陳可辛的《中國合伙人》雖然沒有那么不堪,但如果對導演的要求僅僅只是講好一個故事,那么對比他的《甜蜜蜜》又如何?,

去年,導演許鞍華宣布開拍張愛玲小說《第一爐香》,互聯網上一片哀嚎。張愛玲原文寫了一個發生在1940年代香港的故事,先不論女主角馬思純發表的讀后感如何莫名其妙。首先在選角上就不符合原著黨期待——女主角不是上海人,男主角也不是生活在香港的混血兒。甚至演員表里除了秦沛,竟然沒有一個香港本土演員,她要如何表現粉蒸肉與糖醋排骨的區別?難道就連大導演許鞍華,也得向資本和流量低頭?

2018年,許鞍華第六次榮膺金像獎最佳導演,成為金像獎最大贏家。不過這一次許鞍華并沒有引發太多討論,反而是獲得終身成就獎的楚原那番感言,讓人感動至深。

2018年4月15日,第37屆香港金像獎頒獎禮,楚原發表獲獎感言。圖源:CFP

那是對自己一生成敗的總結,也是對沉浮數十載后香港電影的寄語:

回首半生,青山人老,在漫長的人生中,有開心的時候,但困難的日子也都不少,人生大概都是,失意倍多,如意少……人生這兩個字,就是歡聲同淚影這四個字砌成,沒什么奇怪的。任何人,無論你昨日多風光,亦無論你昨日多失意,明日天光時一樣要起床,做一個人,繼續生活下去。因為明天總比昨天好,這就是人生。

*參考資料:

《香港有個荷里活》作者: 於遠芳;出版社: 時代文藝出版社;出版年: 2011-11

網絡編輯:解樹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