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認識病死率
按照目前估計的0.8%或1.3%的感染病死率(IFR),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后的病死率是季節性流感的20至30倍。但隨著時間推移,所發現的感染案例增多,感染病死率可能會繼續下降,其中的不確定因素在于無癥狀或癥狀輕微而未被確診的感染者的比例究竟是多少。
(本文首發于2020年5月7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朱力遠
武漢協和西院ICU病房,醫生正在準備為患者拍CT胸片。
2019年底發現的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已經席卷全球,盡管如此,世界衛生組織在2020年4月22日的新聞發布會上指出,全球大部分國家仍處在疫情發展的初期,像非洲、中南美洲和東歐等地的一些國家,確診人數增長的趨勢令人擔憂,“我們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病毒將與我們長期共存?!?/p>
這個長期大概是指多久呢?從近了來說,要想從當前的困境中基本走出來,一個可預期的標志是有可用的疫苗,而現在比較樂觀的估計,疫苗初步可用也要到2021年初。其他一些可能影響當前全球社交隔離措施的因素還包括治療水平、醫療資源承載力的變化,比如治療方面能否找到更有效的藥,不確定性還比較大。2020年4月14日,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科學家在《科學》雜志發表的研究用模型估計,熱天氣是不可能擋住病毒傳播的,即便后面病毒被明顯消除了,也應繼續保持監測,因為疫情可能到2024年還一直會卷土重來。而沒有其他干預措施的話,延長的或者間歇性的社交隔離有必要保持到2022年。
社交隔離是當前全球防控疫情的最主要的措施。就今年來說,疫苗和特效藥短時間內出現的概率都很小。對社交隔離措施如何逐步放松,除了受治療水平和醫療資源承載力等不確定因素影響外,病毒變異情況、致死率和感染后免疫力的維持情況等與病毒直接相關但又尚不清楚的傳播特點,也可能影響著防控措施的走向。免疫力維持時間太短就意味著想讓病毒在人類中基本停止傳播變得更難,致死率如果走低則會引發人們對疫情風險的重新評估。
而最近,全球多地開展的較大規模主動檢測中,又發現了大量無癥狀感染者和因癥狀輕等原因而未被確診的案例,這令新型冠狀病毒無癥狀感染比例的問題再度引發人們的特別關注。
主動檢測的新發現
2020年4月23日,廣州市政府在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介紹,為防境外輸入關聯疫情,從4月2日開始主動對疫情重點國家人員、涉疫重點場所和重點區域進行排查,檢測了10萬多人,發現了185人感染,其中164例是無癥狀感染者,無癥狀的比例為88.6%,平均一周內轉陰。
無獨有偶,紐約的隨機抽樣檢測也有令人驚訝的新發現,23日,紐約州政府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了當地3000個樣本的SARS-CoV-2抗體檢測結果,全州感染率為13.9%,其中紐約市最高,為21.2%。如果這個比例接近真實的感染情況,那么可以推測,僅紐約市的實際感染人數就應在180多萬,對比來看,當地已經公布確診的近14萬個案例,堪稱冰山一角。
此外,按照紐約市4月23日的統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