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發現的檔案看郭沫若父親之死
郭沫若先后兩次請假,且有“尅日遄還”之詞,檔案文件顯示,都沒有他在《五十年簡譜》中說“與立群回家奔喪。辭第三廳職未獲準”之事。
(本文首發于2020年5月7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劉小磊
第二歷史檔案館所藏郭沫若為父奔喪的相關電報
郭沫若的父親郭朝沛(1853-1939),十五歲即輟學經商,行走四方,發家后,在家鄉樂山沙灣創辦家塾綏山山館,延師授子學業。這是郭沫若從小得到良好教育的關鍵所在。相對于農村“耕讀傳家”的教育模式,郭家是“以商養文”,因此,郭沫若兄妹都受到了較好的教育。
1937年“七七”事變之后,在國民政府駐日大使許世英與軍事委員會下屬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王芃生具體策劃、協調下,相關情報人員金祖同、錢瘦鐵,秘密協助郭沫若歸國。
郭沫若自日本秘密乘船,于7月27日回到上海,國民政府行政院政務處處長何廉親自到碼頭迎接。同日,國民黨中央政府為配合郭沫若回國抗戰,專門撤銷了已生效十年之久的針對郭沫若的通緝令:
案奉中央執行委員會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七日宥字第五四七號函開:查郭沫若前因政治關系經中央監察委員會于十六年五月廿一日咨請政府嚴令通緝歸案究辦在案。茲經本會決定:郭沫若應予取消通緝,除函中央監察委員會外,相應函達查照辦理等因,自應照辦,合行令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