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動費率能否打破公募怪象?

公募基金同時收取管理費和業績提成,相當于既有了“旱澇保收”的能力,又能賺取超額收益。

根本性的轉變發生在2008年金融危機后,多年熊市讓銀行的議價能力越來越強,最終形成了尾傭。

美國家庭投資者主要通過企業雇主的養老金計劃進入共同基金市場,基金的渠道商包括了經紀商、獨立財務顧問、銀行、保險公司等多方渠道。而中國,銀行是公募基金銷售的最主要渠道。

(本文首發于2020年5月7日《南方周末》)

發自:上海

責任編輯:馮葉 助理編輯 溫翠玲

2020年4月1日,湖北宜昌,市民在銀行門口排隊取錢?;鹳M率居高不下,是因為其中有相當一部分管理費進入銀行等渠道商的“口袋”。 (人民視覺/圖)

公募基金越賣越好,投資者卻越買越虧。

這一怪象已成為公募基金業壯大的絆腳石。自2019年下半年,行業試圖以基金“降費”為切入點進行改革,6家基金公司的浮動費率基金產品獲批試點,近期即將發行。

所謂浮動費率,即投資者根據基金實際業績的高低,按一定比例支付管理費,也就是讓基金經理“多勞多得”。公募基金最大的收入來源就是每年的管理費。

而長期以來,多數公募基金產品采取固定費率制。無論牛市還是熊市,也不論虧損還是盈利,基金公司每年都有固定收入,如此“旱澇保收”逐漸失去投資者的信任。

有業內人士向南方周末記者指出,基金費率居高不下,是因為其中有相當一部分管理費進入銀行等渠道商的“口袋”。這被行業稱為“尾傭”。尾傭如果不減少,即便浮動費率也不能真正解決基金公司收費高的問題。

同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在股市下跌行情中采用浮動費率,勢必會降低基金公司的管理費收入,公司可能更沒有動力發行類似產品,浮動費率能否真正撼動長久以來的固定費率制度,依然前景未明。

熊市保本,牛市提成

根據中國證券報等媒體報道,獲批的6只浮動費率基金分別由國泰基金、富國基金、華泰柏瑞基金、興全基金、中歐基金和華安基金這6家基金公司發行。6只均屬于混合型的基金產品(股債雙投),且按照“固定管理費率+有條件地提取業績報酬”的方式進行收費。

具體來看,上述基金均采用0.8%的固定管理費率,當基金年化收益率超過8%時,基金公司可對超過8%的部分提取20%的業績報酬。

但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樣的浮動收費方式難說有沒有變得更合理。

“私募基金是固定費率(1.5%)加上超額收益,上述比例已經和私募基金差不多了,但是公募能否跑贏私募是個大問題?!北本〇|方引擎資本CEO呂晗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相比私募基金的高風險高收益,公募基金追求穩健收益,相應地風險也較低,沒有合格投資者的門檻。

也有業內人士向南方周末記者指出,若公募基金同時收取管理費和業績提成,相當于既有了“旱澇保收”的能力,又能賺取超額收益,對投資者不公,“在熊市的時候能夠保本,在牛市又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柯珂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