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真的有電視劇里拍得那么好嗎?
王安石“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的理想,經由蔡京等人的聚斂,實現了前半句。
責任編輯:劉悠翔
在劇《清平樂》中,宋仁宗(王凱飾)勵精圖治,任用賢能改革弊政。
熱播電視劇《清平樂》描繪了一個“太平盛世”的宋朝,百姓安康,商業繁榮。劇中的重頭戲,是以范仲淹為首的士大夫集團在仁宗慶歷年間所推動的改革。學過高中歷史的都知道這叫“慶歷新政”,裁冗官、整吏治,推行了一年有余。這期間朝堂濟濟多士,言路暢通,是連宋人自己都羨慕的一段好時光。
但另一方面,不論是宋朝當代人,還是后世史評家,都難以給出類似電視劇中的“盛世”評價,對宋朝的一些差評甚至廣為流傳。
朱熹說:“古者刻剝之法,本朝皆備?!敝祆渫瑫r代人蔡戡的看法也類似:“賦斂煩重,可謂數倍于古矣?!鼻宕鷮W者趙翼在比較宋朝與歷朝的賦稅負擔時,也說:“恩逮于百官者,惟恐其不足;財取于萬民者,不留其有余。此宋制之不可為法者也?!?而且他還專門在《廿二史札記》中列《南宋取民無藝》一節,論列南宋刻剝之法。
南宋“取民無藝”,那北宋呢?宋代跨越三百年,前后情況有很大不同,但有一點并沒有改變,便是宋政權維系的基礎是靠著皇帝與士大夫階層分享部分權力,優待后者,以換得后者的支持。這便是趙翼所說的“恩逮于百官者,惟恐其不足”。與此相結合的必然是“重文輕武”的“祖宗家法”。
那么,宋代到底是“大宋萬稅”的刻剝殆盡的時代,還是商業繁榮的“盛世”,哪種形象更加接近宋代的真實情況呢?
這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難以在一篇小文中備述,但可以通過觀察宋朝的變法管窺一二。
范仲淹引領的吏治改革觸動了士大夫階層的利益,推行一年多之后沒能繼續深入。圖為《清平樂》劇照。
構想很美好,然而……
北宋兩次著名的變法,“慶歷新政”與“王安石變法”,經常引得后人聚訟紛紜。宋朝的官僚機構疊床架屋,人員臃腫,禁軍與廂軍也都有冗兵之弊,官員俸祿和兵餉的支出,成為宋政府無法承受的負擔,這個矛盾在仁宗時代便已經很突出。沂州的王倫之亂、京西路的張海之亂,是這一時期波及范圍很廣的兵變。
范仲淹引領的改革從整頓吏治入手,試圖去冗官、裁冗員。但是這種做法的阻力太大,士大夫階層——宋代最大的既得利益階層的反彈已經危及政權穩定,于是仁宗叫停了改革。
王安石從另一個角度入手。既然無法動士大夫階層,那就增加國家的收入,以期達到重新分配收入來緩解社會矛盾的目的。王安石變法諸多措施,其本質都是擴大政府的收入來源,或者提高政府的收稅能力,同時調整社會各階層的收入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思考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