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大的風險,不是死得太早,而是……
活得太長。
責任編輯:胡雯雯
如果連自己能活多久都不確定,談人生規劃還有什么意義嗎?
當看到《百歲人生》這個書名時,你可能會誤以為這是本養生保健書,但這完全是誤解。兩位作者琳達·格拉頓和安德魯·斯科特都是倫敦商學院的教授,在管理學和經濟學上有著獨具一格的見識,因此本書一經出版,便成為了亞馬遜全網最暢銷書籍之一,被眾多權威媒體反復推薦。
在本書中,作者一開始就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如果你連自己能活多久都不確定,那談人生規劃還有什么意義?
根據現有的科學研究推算,正在看這篇文章的許多人,都有可能活過一百歲,但大多數人的規劃,并沒有考慮到這點,也沒有做好如此長壽的準備。 大齡未婚男女,晚婚晚育,推遲退休年齡,漸漸已經成為我們的日常,甚至成為許多大城市的主流。因為人類的壽命正在越拉越長。據加州大學的研究機構統計,從1840年開始,人類壽命在以平均每年3個月的速度在遞增,也就是說,每過六年,人類壽命就增長了兩至三歲。而在2000年到2015年間,人類壽命的增加超過了5歲,這還是全球的平均值,并不只針對發達國家。
在中國呢,上世紀中期人們平均壽命不到40歲,而截至2015年,我國平均壽命已經是76.34歲了。如今的00后們,每兩人就有一個會是百歲壽星。10后,20后們呢,就更不用說了。生命的饋贈,來得緩慢而穩定。
那么,面對這種饋贈,我們的生活會產生什么影響呢?
壽命變長了,從理論上講當然是好事,但如果沒有提前做好規劃,晚年潦倒的話就很凄慘了。日本NHK特別節目錄制組今年曾出過一本名為《老后破產:名為長壽的噩夢》的書,討論的便是這種現象。
在那本書中,記錄了許多他們在拍攝紀錄片時遇見的老人。這些人年輕時都曾認真工作,也有房子,年金,存款,卻在退休后面對居住、生活、醫療、人際關系等種種難題,過著孤獨辛苦的生活,甚至失去了求生欲望。
當然,我們這本書的基調要樂觀得多,作者跟我們討論的,更多是壽命變長為生活帶來的新機會,以及人們應該對此做出什么應對措施。
編排一場聯歡晚會
首先作者預言:三段式人生將會被多段式人生取代。
傳統的三段式人生,基本是由上學——工作——退休構成的,這也是我們和上幾輩人約定俗成的一種模式。但作者推斷,在人人都能活到一百歲的時代里,這種模式是要崩盤的。
第一,你在中間幾十年工作所積累的財富,很難支撐你走到人生的終點。相對于過去的平均壽命,人們的工作總時長基本大于退休后的人生,所以前半段的積蓄是可以支撐完后半生的。但是,如果活到一百歲,依然上學22年,工作到60歲,晚年的40年靠什么支持開銷呢?
有人會說,壽命長了,那我就勤勞一點,工作到80歲再退休,總行了吧?不好意思,未來還真不是你想繼續工作就能有機會的。
首先,可能沒有哪個行業的壽命能支持你。進入20世紀后,每個行業在15-20年之間便會進行一次大洗牌,有的甚至不再存在。那么,有哪個公司或行業能讓你工作超過半個世紀呢?
其次,有科研報告表明,在同一行工作超過30年后,可能會出現精神上的極度疲憊,無聊、空虛,會慢慢殺死你,這也是60歲這個退休年齡的合理之處。
因此作者提出,人們在未來會進入多段式人生,將一輩子分割成七八段,每一段都穿插著進行。比如,十幾歲你在上學,經過一段時間的工作,在三四十歲時又回爐重造;50歲你可能會辭職,出外旅行放空自己,回來則重新創業,再在60多歲時重返學校,給自己增加新技能,以便開始另一段新的工作……
作者在這里打了個比方:傳統的三段式人生,就像一場時間不長的音樂會,大家都安安靜靜坐著,聽完三個樂章便散場;而多段式人生呢,更像一場聯歡晚會,只表演三個節目是無法撐完全場的,必須將各種節目穿插進去,中間還要留出休息和上廁所的時間。
喜新厭舊是種美德
從多段式人生引申出的下一個預測便是:自我更新會成為生存的第一要素,喜新厭舊將會是全人類的美德。
喜新厭舊指的是,我們必須隨時做好準備,迎接各種變化,因循守舊是會被時代拋棄的。找一個鐵飯碗(比如當公務員),循規蹈矩直到平穩退休,這種念頭不再明智,甚至很危險。未來的成功者,往往屬于那些習慣自我否定和自我更新的人,他們每過一段時間便會脫離原來的軌跡,讓自己歸零,學習新的技能和世界觀,以便進入下一條高速路。
在作者看來,未來我們的三觀被反復地顛覆——重建——再顛覆——再重建,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學習將會是貫穿我們一生的主題。而在這個主題下,碎片化學習是一種大趨勢,像以往一樣投入幾年甚至十幾年,完整地進行學習,幾乎是不可能的。
我們只能利用自己每個階段中的零碎時間,隨時隨地吸收新的知識。而未來的娛樂產業,比如游戲、電影、互聯網工具,都可能不再是單純的消遣,而是寓教于樂的一種工具。
誰會是人工智能的犧牲品?
人工智能,是談及未來時無法繞過的話題,在作者看來,AI的出現是有著深層社會需求的。一方面,人類越來越難以忍受那些枯燥的重復性工作,而另一方面,在流動性極大的多段式人生中,靠個人經驗來積累知識也越來越難,所以這種替代性的技術是必然會出現的。
AI既可以將人從重復性勞動中解放出來,也可以不眠不休地幫人類積累智慧,就像AlphaGo可以研究無數的人類棋譜一樣。
但是,人工智能也會使就業市場出現嚴重的兩極化。那些位于頂層的,需要極強創造力的行業,如科研、設計、文創、娛樂等,會發展得更加興旺;而那些底層的,沒有太多科技含量的工作,比如理發、餐飲、服務業等,也會有廣闊的市場;唯獨處于中間的行業,尤其是那些科技含量一般,又具有重復性、標準性,容易被指令描述的工作,最容易被人工智能無情地取代。比如中介、金融、物流等從業人員,可能要做好隨時會被取代的準備。
此外作者提醒,一線城市和其他城市的差距也會越拉越大。這似乎跟我們的認知不太相符,畢竟,現代商業和城市化的發展,似乎讓所有城市都越來越像。好萊塢大片一上映,從一線到十八線城市的粉絲都能同時看到;在北京和撫順逛萬達廣場,里面的體驗幾乎是沒有區別的。
但是作者認為,中間產業被掏空的直接后果,就是二三四線城市受連累。教育、醫療、科研、服務類產業等資源,會一步步往大城市集中,以便享受人口集中的優勢。
而由于多段式人生的出現,每個人可能會嘗試多種工作,更換N個城市。既然始終都要換,人生又那么長,為什么不先去大城市轉轉呢?畢竟那里的機會是最多的,甚至更容易找到人生伴侶。所以一線城市會像一個巨大的漩渦,吸引著四面八方的人才。
被冤枉的Y一代
到了未來,人們的社交圈也會發生變化,你周圍可能有20歲的CEO,30歲的大學生,40歲的創業者、50歲的實習生……每個人的年齡不再是代表身份的標簽,甚至不能代表性格和能力。
一個比你年長20歲的下屬,可能活力四射,每天下班后去泡吧或擊劍;而比你年輕10歲的毛頭小子,可能在創業或管理上比你有著更豐富的經驗。
所以忘年交將成為主流,拋掉有色眼鏡,以開放心態接受各種朋友,才是百歲人生應該做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積累個人的無形資產,將比積累房子、車子和奢侈品等更加重要。因為無形資產才可以幫你積累豐富的資源,比如人脈圈子,投資信息、發展機會等。
但正因如此,人生的選擇會越來越慎重。作者提醒,盡管多段式人生意味著更多的選擇,但隨著選擇次數增多,你為每次選擇所付出的成本,也會以幾何倍數增長。如果你學習的知識不再有價值,你無法把它賣掉再買新的;同樣,如果你搬家了,你也沒法把這邊的人脈賣掉,在新城市購買新的朋友。
因此,未來人們的生活態度會發生巨大變化,“急忙決定、慢慢后悔”是所有人的前車之鑒,丁克族、單身族、晚婚族的出現,并不完全是因為忙碌,而更多是出于謹慎。未來人類婚戀的時間只會越來越遲。因為他們知道,如果自己積累了足夠多的無形資產,個人信譽也非常好,所認識或被介紹的對象就會更加優質,也有機會獲得更理想的婚姻。
從這個角度看來,社會現在所批評的“沒有擔當”“不愿承諾”的Y一代,千禧一代等,可能都被冤枉了,他們才是真正意識到百年人生的來臨,并為此進行計劃的人。
網絡編輯:柔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