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熊貓有一點史瑞克化
一紙空白有點禪味,靈感來自慧能的“本來無一物”,背后的訊息卻是美國式的大樹特樹“自我”。但果真有那么大文化差異嗎?慧能也用論“無”奪得南禪掌門人的權位。
【史家經緯】
美國的夢工廠在北京奧運前夕推出《功夫熊貓》,對正在成為世界性潮流的中國熱具升溫作用,響起一片贊嘆之聲,被譽為東西文化整合的結晶。在國內放映時,熊貓的棲息地四川適逢大地震,該片亦一度成為泄憤對象,被指責為剽竊中國的國寶與國技,甚至有人說功夫熊貓的眼睛是綠色的、非本土化。
文化的生命在于不斷被再生產,在不同環境、脈絡、歷史中再生,在這里并沒有先天的框限,文化是人類遺產,把原屬自然界的熊貓“國有化”才算荒謬。中國的歌曲“茉莉花”被譜入普契尼的歌劇《圖蘭朵》,變成主旋律之一,比以前更普世,也更不朽。有超乎領域先天上代表“邪惡”的綠色嗎?此色對德國的綠黨、臺灣的綠營、愛爾蘭共和軍、伊斯蘭的什葉派分別代表了不同的東西。
《功夫熊貓》的許多概念和意象成語,并非出自中國大陸,其靈感來自戰后香港的武俠風,乃傳統武俠想象在戰后殖民地香港的再生,也是在現代環境底下的變奏,而功夫熱則由李小龍傳到美國。美國導演塔倫蒂諾的《殺死比爾》(2003-2004)就是好萊塢對1970年代香港功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