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弄”往事【上海故事】
上海當年有條“咖啡弄”,風行的一句話是:“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館,不在咖啡館,就在買咖啡的路浪向(上海話:路上)?!?/blockquote>責任編輯:朱又可
始于南京西路的江寧路一路向北,遇到長壽路一個熊抱便造就了個繁華的十字路口,“五福里”三十余排石庫門正好位于江寧路與長壽路以及昌化路的轉彎角子,當年被叫做“咖啡弄”。作為石庫門,它算是較新的,都是“雙亭子間”,客堂的后面,一左一右還有兩個采光拔風的小天井。老輩爺叔講,因為“德勝咖啡行”(上??Х葟S的前身)的老板曾住這里,長期地免費送鄰居咖啡,久而久之,盡管他后來搬走了,喝咖啡(上海人叫吃咖啡)的風氣卻彌漫了開來。大概從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滬西一帶的教師、牧師、小公務員、銀行職員、賬房、跑街、醫生、律師都入住了“五福里”,這些人小資情調足,和原住民好咖啡的風氣一拍即合,“咖啡弄”便在滬西出了名。
如果咖啡與大蒜天然相悖的話,弄堂里的蒜味的確淡,早餐“四大金剛”也不熱乎,居民晨起大都一杯咖啡,佐以切片面包,或蛋糕、華夫,考究一點的則是丹麥曲奇、泰康蝴蝶酥,甚至拿破侖、奶油小方。為此,西邊弄口還開了一家專售西點的“甜香公司”,生意極好。
盡管這樣,如果沒有“咖啡阿三”,咖啡弄的咖啡就沒這么香了。
他住我家隔壁,小時候我常跟著他,從老虎天窗爬出去,坐在屋頂的大瓦片上,延頸四望,首先就是左鄰右舍的“萬國旗”,曬臺與弄堂,凡能拉線的都拉了,凡能撐桿的都撐了,然后晾滿了五顏六色的尿布、毛衣、襯衫、內衣……從衣物的質地可以直接判斷鄰居的經濟狀態,再就是年貨,鰻鲞、風雞、醬油肉。
咖啡阿三的真名就不說了。1960年代中期之前,他還是個無業的“社會青年”,黑圓眼鏡,長條臉,成天捧著一杯咖啡——聽大人說,他家是虹口搬來的,爺爺就是開咖啡店的,阿三因此常對鄰居普及咖啡知識,什么咖啡1844年進入上海后,最初都是餐余助興的輔助飲料啦,吃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啊柴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