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學在左,健康在右
(疫情期間,教師通過手機投屏書寫教學板書,開展在線授課。 圖片來源:新華社)
復學在即,疫情防控安全弦仍需緊繃。疫情對青少年從身體到心理來了一次徹底“刷新”。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疫后重建工作不能只靠校方唱“獨角戲”,還需要把家長、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互相配合,才能確保校園無虞、安全復課。
張寧(化名)關掉手機上與家長的聊天對話框時,總會想起十七年前非典肆掠的那個春天。
2003年年初,廣東最先出現一種奇怪的傳染病病例,直到4月下旬,情況急轉直下,北京的確診病例在一天內猛增。彼時,張寧正在武漢一所中學讀初三,為兩個月后的中考緊張備戰?;叵肫鹉嵌螘r間,他的記憶里充斥著板藍根和白醋的氣味,以及耳溫槍靠近耳邊時,輕輕發出“滴”的聲響。
17年過去,張寧已是一名初中老師,2020年是他第一次帶畢業班。1月14日,他在46人的班級群里發了寒假須知,有頑皮一點的學生開玩笑說,春節后再見不要“胖”若兩人,當時誰都沒想到,這個“再見”被延期良久。
這場疫情催生的“史上最長寒假”里,以前僅用于發送學校通知的班級QQ群逐漸成為張寧師生們的主戰場。從2月4日開始,張寧每天早上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打開群對話框,搜集學生提交的體溫統計表,緊接著,他陸續一一電話聯系學生家長,了解情況并通知關于網課的準備信息,安排各科老師進群答疑。
“感覺每天都在救火,撲滅孩子的,就得去撲滅家長的,一不小心,自家也可能著火”,張寧打趣道,“這個超長寒假里,我真是承受了太多”。
一個都不能少
剛開始線上答疑的半個月里,張寧每天至少要安撫5位焦慮的家長。
他所帶的初三畢業班,學生通常早上六點半起床,學到晚上九點,除了吃飯休息時間,大部分都要坐在電腦、手機前。沒有寬闊的操場、少了身邊的小伙伴,時不時還要應對平臺卡頓、電腦黑屏、答疑掉線等各種突發問題,這些與線下課堂完全不同的體驗,不僅挑戰著學生的適應能力,更挑戰著學生身后的家長。
“孩子對著電腦上課,是否會分心、能否達到課堂效果”是不少家長的焦慮之一,他們一邊擔心成長期的孩子出現視力問題,久坐引發頸椎肩腰一身毛??;一邊害怕自制力稍差的孩子沉迷網絡,形成依賴。
2月10日,武漢百萬名中小學生“線上開學”,“停課不停學”不單是一句口號,更落實在行動上,成為教育干線上下同心的目標。針對家長們對于網課的各種疑慮與擔憂,武漢的“空中課堂”嚴格控制每天的學習總時長,在教學過程中還為學生安排了適量的體育活動、眼保健操,課間指導學生定期遠眺。此外,在線學習的課程也加入了疫情防護知識、心理健康輔導、勵志教育等內容,全方位為青少年的學習與健康護航。
(一位學生跟隨在線教育體育課老師學習居家健身操。 圖片來源:新華社)
“空中課堂”開始后,張寧比以前更忙了。每天除了回復來自家長的各類消息外,他需要將更多的時間花在“主動”幫扶上:通過學生提交作業的情況、答疑中的積極度、各科老師的課后反饋等種種草蛇灰線,來判斷學生的學習狀態,主動聯系家長以解決問題,確保全班在線學習“一個都不能少”。
二、花有重開日
春夏之交,國內的疫情基本得到控制,按照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統一部署,張寧所在學校的高三年級于5月6日開學,初三年級作為第二批次繼續等待通知。
雖然開學時間尚未確定,但工作群里已經有了復課的氣氛,每天都有同事在群里發各種復學準備工作的圖片,防疫演習、核酸檢測報告、防護用品、深度無死角消殺的校園……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在4月20日教育部召開的學校疫情防控專家報告視頻會上表示:“我國是在非常特殊的矢向差異情況下復學的,外來輸入造成國內的繼發感染隨時存在,但是我們也必須在嚴防嚴控的情況下開始復學”?!皣婪浪朗亍笔菑垖幵谌w教師開學動員會上聽到過最多的詞語。
對于非典疫情時校園生活的記憶,張寧遠沒有大學時來自北京的那位室友那樣深刻。臥談會時,談起北京中小學停課后的復學,室友講得最多的就是“魚腥草和中藥的苦味,漫天消毒水的氣味”,聽上去讓人覺得心有余悸。直到十七年后,張寧在武漢親身體驗了一遍后,他發現,除非親歷,根本無法理解這種失而復得的復雜心情。
(返校前,學校工作人員對入校通道進行消殺。 圖片來源:新華社)
5月6日上午,在闊別校園百余天后,5.78萬名武漢高三年級畢業生,陸陸續續出現在各所學校校門口的測溫通道。張寧所在學校的高三年級,將復學第一節課統一安排為班會課,全體同學起立,在觀看萬電子黑板上莊嚴的升旗儀式后,向疫情期間的城市守護者行拱手禮致以謝意。
學校的工作群里,有一位老師發了一張隨手拍的圖片,校園花壇里的一小片月季花靜悄悄的開了,晨間的露水在花瓣上清晰可見?!盎ㄓ兄亻_日”,張寧覺得很應景,轉發到了他的朋友圈里。
三、守護陽光
張寧的班級QQ群,最近因為復學的信息,比往常更活躍一些。在家閉關一百多天的青少年對重返校園充滿期待,聊天氣氛一掃之前的沉悶和焦躁。
復學在即,疫情防控安全弦仍需緊繃。疫情對青少年從身體到心理來了一次徹底“刷新”, 一方面由于疫情期間運動不足,久坐電腦面前聽課,易引發青少年骨骼發育受阻、脊柱側彎以及用眼過度,視力下降等生理問題;另一方面,少數青少年會面對疫情引發的心理創傷,產生憤怒、難過、郁悶、焦慮等多重情緒,需要及時進行心理疏導。
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疫后重建工作,不能只靠校方唱“獨角戲”,還需要把家長、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互相配合,才能確保校園無虞、安全復課。當下,對青少年健康的關注了解、營養的攝入和提高免疫力等已是熱議話題,南方周末長期關注國民健康,亦想為守護青少年的健康貢獻一份力量。
5月13日晚20:00,由南方周末主辦,無限極特別支持的“馭健公益行”欄目,首期將聚焦“守護陽光”話題,邀請南方醫科大學教授、醫學博士、南方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名老中醫師承導師汪青春教授,在斗魚平臺進行直獨家播,面向家長、學校和青少年,探討如何幫助青少年做好日常防護工作,包括物理防護、合理運動和膳食營養、生活習慣溝通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確保復學工作平穩順利。相信在全社會共同努力下,廣大青少年必會迎來順利的開局,邁向人生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