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塑令”升級,固廢法修訂
經歷一波波國外禁令沖擊,有的企業早已布局轉型,有的只能被動接受。新“限塑令”公布的第二天,鐘南山院士宣布新冠肺炎“人傳人”,疫情耽擱了新“限塑令”的傳達。
新固廢法還增設了信息公開條款,要求商場、電商和外賣快遞企業報告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回收情況。
“核心的問題是一次性用品和一次性的消費文化”,不改變這點而僅尋求材料替代,不管可降解與否,還是非塑料材質,根本上只是“把一種一次性變成另外一種一次性”。
(本文首發于2020年5月14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汪韜 助理編輯 溫翠玲
新冠疫情加劇了公眾對于塑料的使用。2020年3月3日,長春,疫情防控升級,藥房用塑料薄膜圍起柜臺,防止與買藥人正面按觸。
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袋、一次性塑料棉簽、含有塑料微珠的洗面奶、不可降解的快遞包裝……這些常見的塑料制品最近登上了黑名單。2020年4月10日,國家發改委會同有關部門組織起草了《禁止、限制生產、銷售和使用的塑料制品目錄(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目錄》),13類塑料制品赫然在列。
這是新“限塑令”出臺3個月后,官方再一次對塑料說“不”。1月19日,國家發改委和生態環境部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被稱為升級版的“限塑令”。4月29日,修訂后的新固廢法審議通過,也增設了塑料制品的相關規定。
與十多年前的“限塑令”相比,這一系列新規定不再只針對塑料購物袋。13類塑料制品在2020年、2022年和2025年三個時間節點里,逐步迎來“死線”。
這是中國第一次如此大規模地從源頭上禁限塑料制品。然而,新“限塑令”頒布時趕上新冠疫情暴發,《目錄》也對公共衛生事件等開了綠燈。疫情雖趨穩定,公眾卻更加依賴電商和外賣了,升級的“限塑令”如何落地執行,尚待觀察。
國際互動與高層決議
新“限塑令”的第一道關卡是2020年年底,塑料棉簽、吸管等五種塑料制品首當其沖。
吸管和棉簽并非占大頭的塑料垃圾,但由于體積小、回收難,容易流入自然環境,被海洋生物誤食,是各地禁塑名單中的???,意大利、法國等也先后發布塑料棉簽禁令。
新“限塑令”是國內外政策互相影響的結果。中國禁止進口“洋垃圾”,倒逼出口國想辦法應對。2019年,被稱為歐版“限塑令”的歐盟法案禁止棉簽、吸管、餐具等一次性塑料制品投放市場。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季君暉認為,塑料棉簽被列入新“限塑令”,一定程度上是受歐盟法案影響。
新“限塑令”推出前醞釀多時。早在2017年底,發改委即表示正在研究,并向全社會公開征集意見。2019年9月中央深改委審議通過了相關意見,四個月后頒布的新“限塑令”,相當于是深改委文件的落地。
比新“限塑令”早幾個月、同樣是由發改委頒布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年本)》已做了鋪墊,預先列入塑料棉簽等產品,淘汰期限也與新“限塑令”一模一樣。新“限塑令”公布前,季君暉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柯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