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岡石窟:“云”端行走,“云”游世界

1920年9月11日夜,日本的宗教美術學者木下杢太郎參觀云岡石窟后寫道:“美好的事實無論何時永遠都不會改變其美好的本質。透過破壞和污損之處,如今仍然可以看到無數美輪美奐的佛像熠熠生輝?!?/p>

1933年,中國學者梁思成、林徽因、劉敦楨等營造學社同人考察云岡石窟,隨后在合著的《中國營造學社匯刊》中,刊發了《云岡石窟中所表現的北魏建筑》一文,厘定了云岡諸窟的名稱,討論了云岡飛仙的雕刻,分析了云岡石窟表現的建筑形式和窟前的附屬建筑,文中認為:“這靈巖石窟更是后魏藝術之精華—中國美術史上一個極重要時期中難得的大宗實物遺證?!辈⒃谖恼轮械谝淮螐慕ㄖ嵌妊芯苛嗽茖叩膬r值。

梁思成與林徽因。云岡石窟官微

“萬億化身,羅列滿山,鬼斧神工,駭人心目。一如來,一世界,一翼、一蹄、一花、一葉,各具精嚴,寫不勝寫,畫不勝畫。后顧方作無限之留戀,前瞻又引起無量之企求,目不能注,足不能停,如偷兒驟入寶庫,神魂喪失,莫知所攜,事后追憶亦如夢入天宮,醒后心自知而口不能道,此時方知文字之無用了!”1934年7月12日,著名文學家冰心游云岡后寫日記贊嘆。

云岡石窟歷史圖片。云岡石窟官微

“云岡石窟的莊嚴偉大是我們所不能想象得出的?!?935年,著名作家鄭振鐸在《云岡》中感慨:“必須到了那個地方,流連徘徊了幾天、幾月,才能夠給你以一個大略的美麗的輪廓。你不能草草的浮光掠影的跑著走著地看。你得仔細地去欣賞?!?/p>

2020年的今天,云岡石窟是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5A級旅游景區。這座由北魏皇家主持營造的大型佛教石窟寺,現存大小窟龕254個,主要洞窟45座,造像59000余尊,最大的佛像高17米,最小的僅0.02米,它代表了公元5世紀雕刻藝術的最高水平。

別樣的胡風樂舞

云岡石窟與我國諸多石窟寺比較,頗具西來樣式,胡風胡韻較為濃郁,而中晚期的石窟造像又引領了中華佛教藝術本土化、世俗化、民族化的新風尚。如今,它以恢宏的皇家氣勢、自然的園林生態和優雅的文化環境,成為海內外游客的禮贊圣地。

這是云岡石窟五華洞5號窟內的小佛像。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柴婷攝

在對云岡的石窟建筑藝術有了身臨其境的感受之后,梁思成感觸良多,他說:“在云岡石窟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中國藝術固有的血脈中忽然滲入旺盛而有力的外來影響:它們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希臘、波斯、印度,它們通過南北兩路,經西域各族和中國西藏到達內地。這種不同民族文化的大交流,賦予我國文化以旺盛的生命力。這是歷史上最有趣的現象,也是近代史學者最重視研究的問題?!?/p>

趙昆雨是云岡石窟研究院科研辦主任,多年致力于云岡石窟研究。在他眼中,云岡石窟早期佛像體現了神性之美,中期造像有胡風漢韻交相雜糅之美,而晚期造像則體現了人性的回歸。其中,中期造像中的西方因素尤其引人入勝。云岡石窟中期洞窟約鑿于公元471至494年,共有12個洞窟,規模宏大、內容豐富、形式多變、莊嚴煥斕,中西文化之融合在此期間發生了最絢爛的碰撞。

古希臘柱頭等裝飾點綴在石窟內。第9窟前室北壁西側佛龕龕柱形體修長、端麗,柱頭上裝飾一對向下的渦卷,氣質高貴,表現出古希臘愛奧尼柱式的特點。愛奧尼柱又被稱為女性柱,柱頭上端兩個朝下的渦卷代表著女性婀娜、柔美的體態。

第9窟前室北壁西側佛龕龕柱。云岡石窟官微

第8窟南壁豎立大蓮花裝飾支架,高大的粗莖分出兩枝,枝頭各一團蓮。粗莖腰部綁縛花卉,兩側舒放忍冬葉。該裝飾物具有濃郁的外來風格,大約與西亞波斯紋樣相近。

第12窟前室西壁屋形龕,脊頂雕金翅鳥,兩側分別雕飾三角形火焰紋、半月形鴟尾以及側身振翮欲飛的金翅鳥。四根八角形列柱將龕面開為三間,柱上設一斗三升獸頭拱,獅形,極具波斯、印度地域色彩。

胡人形象在石窟中較常見。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后,不斷征戰討伐,向平城移民,充實京師。至孝文帝時期,平城已擁有近百萬人口。除了通過戰爭手段遷徙人口,還有主動內附北魏王朝的。此外,胡漢商人以及外國商賈,也都滿腔熱忱地投奔到平城這座國際商貿大都會。每年來平城朝獻的各國、各族使臣也不在少數??梢韵胍?,當時的平城,云集各種不同面孔與膚色、不同服飾與語言,來自波斯、粟特、西域諸國的胡人,云岡石窟頻現胡人雕刻形象就反映了這一時代特點。

還是第9窟,窟門頂部雕四身胡貌飛天共捧摩尼寶珠,他們臉型方寬、眼眶深凹、眼珠凸圓,卷曲的頭發向后倒梳,袒上身,下穿短褲,赤足,身體健碩、氣勢勇猛。此窟明窗頂部,8軀飛天環繞一覆瓣團蓮。其中4軀表現為逆發形,體格彪悍,一手叉腰,一手托蓮,倒踢腿,充滿陽剛之氣,屬北方少數民族男性勁舞;另4軀表現為高發髻,身材柔婉,態勢悠逸,屬漢族女性軟舞。這是北魏時期各民族樂舞藝術大融合的真實寫照。

山西大同云岡石窟第9窟頂部飛天像。新華社資料片

此外,石窟中還有來源于中亞、印度系的多臂神像。第8窟窟門西側雕鳩摩羅天,五頭六臂、顏若童子、豐滿圓潤,側面頭發波狀飄垂,正中發卷由上邊兩小頭側辮相扭結而踡就。四小頭均張嘴露齒,表情奇特怪誕,臉上充溢少年的稚氣,頭頂正中盤螺發,兩側發梢編辮,具有濃郁的異域風情。

云岡石窟現存樂器雕刻500余件中,既有漢魏舊樂琴箏笙之類,也有龜茲五弦、西亞系波斯豎箜篌、天竺梵貝、鮮卑大角,還有西涼樂特性樂器齊鼓、檐鼓、義觜笛等。

第12窟前室因大量音樂題材雕刻,而有“音樂窟”美譽。云岡石窟官微

“盡管北魏歷代帝王都不同程度地倡導、推行漢化,尤以拓跋宏登峰造極,甚至拋棄了自己民族的語言,但就樂舞文化來說,北魏一朝,音樂的主體還是以鮮卑為代表的北方各少數民族以及中亞一帶的胡風樂舞?!壁w昆雨說。

佛像上曾滿是煤灰

云岡石窟對員小中來說是特別的,他從小在石窟旁邊的村子長大,現在云岡石窟研究院工作。云岡石窟第20窟大佛的正前方100米處就是他曾生活了近40年的家。

云岡石窟第20窟的佛像。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柴婷攝

小時候,員小中常到石窟內玩捉迷藏,哪里黑就往哪里藏,常常弄得滿身是土。他也會和小伙伴們登上樓閣,極目遠眺。玩累了出一身汗他就往一二窟方向跑,因為他知道那里有泉水?!昂热?,用泉水洗頭、洗澡、洗腳,涼颼颼的,非常舒服?!彼€在大佛面前畫畫,畫得雖然不像,但是一次比一次好。20世紀80年代,參觀云岡石窟的外國游客多起來,那些外國人還給他們拍照。

“那時候給我留下的印象特別美好,煤車少、交通好、環境好,有大城市的模樣?!眴T小中說。

往前追溯,1973年秋,周恩來總理陪同法國總統蓬皮杜,來云岡石窟視察時指出“云岡石窟要三年修好”。為了落實周總理的指示,當地對云岡石窟展開了大規模的維修保護。通過“三年保護工程”的實施,挽救了一大批瀕臨崩塌的洞窟及雕刻,基本上解決了主要洞窟及雕像的穩定性問題。

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大同市工業和經濟的迅猛發展,距離云岡石窟僅350米的109國道云岡段車流量與日俱增,大噸位煤車超載現象比比皆是,僅運煤車平均每天即達16000余輛。由此引發的粉塵和廢氣的污染十分嚴重。同時也給云岡石窟石雕的保護帶來嚴重的威脅,洞窟石雕,特別是裸露在外的佛像,身上均是厚厚的煤灰。再之后小煤窯多起來,情況更糟糕,云岡石窟員工上下班坐班車,不敢開窗戶。村民們把臟水、垃圾往路上倒,冬天還會結冰。

距離云岡石窟僅350米的109國道上,運煤車輛每日往返不斷,煤末粉塵污染了環境。新華社資料片

1992年至1997年,云岡石窟編制了《云岡石窟規劃》和《云岡石窟保護管理條例》,進行了“八五”維修工程,很好地改善了石窟的保存狀況。

1998年至1999年間,政府撥出2.6億元???,用于在距離石窟1500米以外,建設一條全長約30公里的運輸新線,將原有公路開辟為云岡旅游專線。109國道的改線,為云岡石窟的保護和大同市旅游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也為2001年云岡石窟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奠定了基礎。

“申遺的時候,就承諾要對云岡石窟繼續加強保護,一直到2008年耿彥波市長來到大同,才啟動不協調建筑的拆遷問題?!眴T小中說,那時候村里的老百姓吃旅游飯,有的照相,有的賣水、賣紀念品,當時一個人照相能養活一家人,這部分人不愿意搬遷。

看著眼前郁郁蔥蔥的景色,員小中感慨地說,雖然搬了家,但徹底落實了申遺前的承諾。原來村莊所在的地方種上了樹,來到云岡石窟景區就像進入了一個天然的公園。

游客在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景區參觀游覽。新華社資料片

“挺懷念那個老家,搬遷前,家里的角角落落我都走了一遍。搬家總有戀戀不舍的感覺,總有一種思念在,但為了大局,必須那樣做?!彼f。

如今,員小中住在大同市區,每天坐班車上下班,路上需要2個小時,一天10個小時在云岡石窟度過。

2002年,云岡石窟防水保護工程啟動。工程前期主要針對頂部地質狀況進行了水文測繪、地質鉆探,詳細研究了洞窟滲水機制。2007年,進行了西部窟群防水試驗工程,當年成功地阻擋了90%以上的滲水,次年再無滲水。2012年6月,云岡石窟研究院組織實施了“五華洞巖體加固、彩塑壁畫修復及保護性窟檐建設工程”,歷時3年完工,有效緩解了洞窟造像風化的問題。該工程是云岡保護史上第一個立足于文物本體的全方位綜合性搶救性保護維修工程,有效改善了云岡石窟文物保存狀態和保存環境。

2014年,基本完工的云岡石窟“五華洞”保護性窟檐工程現場。新華社資料片

“保護材料上,我們實現了從有機材料向無機材料的轉變,并努力研究生物材料,對文物本體進行最小干預?!痹茖哐芯吭焊痹洪L盧繼文舉例說,在修繕時,他們有時會使用蒸餾水“洗”過的土,這樣可以去除土里的鹽和堿,減緩風化速度。為增加土的韌性,他們會在“洗”過的土中加入頭發,而且要求必須是年輕人的頭發。

盧繼文介紹,云岡石窟主要面臨危巖體、水患、風化三大病害。但經過幾十年不懈努力,云岡石窟的穩定性問題基本解決,水害得到有效遏制,洞窟保存環境和保護狀態極大改善?!霸跀底只夹g的幫助下,我們的工作重點已由搶救性保護,轉向預防性、研究性保護?!彼f。

5月10日,在山西省大同市,工作人員對云岡石窟進行維護保養。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柴婷攝

員小中目前是云岡石窟研究院遺產監測中心的主任,他說,從2011年起,云岡石窟研究院開始對“五華洞”部分石窟和病害進行監測。目前,一共對11個洞窟的大氣質量或文物本體病害進行實時在線監測。

“主要靠數據積累掌握環境變化、病害變化的規律?!眴T小中說,下一步他們準備啟動地下震動的監測,因為云岡石窟處在煤礦集中的區域,周圍煤礦采空區比較多,地下震動對石窟有沒有影響,需要去監測,如果確實有害,則需要盡快采取措施。

開啟“行走”世界模式

去年,云岡石窟研究院歷時七年,編撰完成20卷本《云岡石窟全集》。全集首次輯錄了史上最大規模、全方位采集云岡石窟彩色影像檔案的成果,首次以全集形式展現人類5世紀石窟雕刻藝術的高峰,全面超越了日本出版的16卷本《云岡石窟》,代表了國內“云岡學”研究的最高水平,標志著“云岡學”的正式確立。

“云岡石窟是中國眾多石窟中唯一一座全皇家建造的石窟,代表了公元5世紀,中國佛教建筑藝術達到的最高水平。但遺憾的是,一個世紀以來云岡石窟的研究非由國人起步?!痹茖哐芯吭涸洪L張焯說。

據張焯介紹,1902年日本學者首次走進云岡,然后把云岡石窟推向了世界。日本侵華戰爭期間,日本京都大學調查隊對云岡石窟進行了7次調查,并于1951年至1956年陸續出版了《云岡石窟——公元五世紀中國北部佛教石窟寺院的考古學調查報告》,共16卷、32本。這套書成為多年來對云岡石窟研究的頂峰之作,也被日本軍國主義宣揚為和平的象征。

“但是日本學者的研究也有缺陷,比如說,他們的著作中沒有云岡的考古,缺略云岡西部洞窟。新時代需要一部全面詳盡的云岡石窟研究著作,這是我們多年來的夢想?!睆堨陶f,《云岡石窟全集》是云岡石窟的珍貴檔案資料?!拔覀儗υ茖叩难芯坑辛诉M步。如今是數字化時代,我們的測繪水平也比上世紀高出很多,以前都是黑白攝影,現在是彩色照片?!?/p>

員小中負責其中4卷,占全套書內容的五分之一。他說,剛接到任務時,心情比較激動,但在寫的過程中,還是挺辛苦的,有時候看著滿壁輝煌,滿眼佛像,不知道如何下筆。后來靜下心來慢慢地做事,不斷地去完善,這是一個從粗獷到細致的過程。

在研究過程中,他也收獲了很多。例如,經過一年多的整理研究,基本確定了云岡石窟第20窟西立佛的佛手及手印等形狀,這是該佛像自北魏坍塌后其形態首次被世人所認識。

第20窟佛像。云岡石窟官微

云岡石窟第20窟屬云岡早期造像,“曇曜五窟”之一。由于窟頂崩塌,主像外露,俗稱露天大佛。大佛兩側為立佛,其中東立佛保存完整,佛像著通肩衣,右手施無畏印,左手下垂提拎袈裟衣裾,面西偏南;但西立佛僅存下身膝以下局部以及頭光局部,其余身軀已經坍塌,佛像原形態一直不為人知。

員小中介紹,早在20世紀40年代,日本學者就在第20窟前進行過考古發掘,僅發現少量西立佛的衣紋殘片。大量西立佛殘石是1992年云岡石窟“八五工程”窟前地面硬化前考古挖掘新發現的,當時發現大小殘石130多塊,均發現于北魏文化層,因此考古專家認為西立佛早在北魏時期就已坍塌。之后,這些殘石在云岡石窟研究院文物庫房保存了20余年。

員小中說,從2014年開始,云岡石窟研究院對1992年至1993年窟前出土文物進行考古整理研究,從現存痕跡和考古發掘出的西立佛一百多塊大小石塊分析,基本確定了西立佛的佛衣及手印等形狀。該發現對研究西立佛和20窟洞窟形態提供了重要實物佐證。

“西立佛原形象為著通肩衣,左手上舉握衣裾,右手下垂的形象,與主佛、東立佛共同組成三世佛造像組合?!眴T小中說,復原后的西立佛不久將與觀眾見面。

云岡石窟數字化工作起步于2003年。近年來,云岡石窟研究院下大力氣利用先進的三維激光掃描技術,保存石窟測繪與形象數據,開展洞窟復制試驗,與北京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聯合,編制全國石窟寺高浮雕數字化行業標準,并與浙江大學、北京建筑大學、武漢大學等聯合,成功完成第3、12、18窟等比例復制,開創了大型文化展陳品快捷運輸、安裝的新途徑,邁出了云岡石窟“行走”世界的第一步,成為宣傳云岡的窗口。

3D打印的云岡石窟第3窟的局部。云岡石窟研究院

除助力文物“活起來”外,數字化工作更為云岡石窟建起了三維數字檔案。這樣融保護、研究、管理、展示為一體的數字化平臺不僅使人們對石窟目前的狀況了如指掌,還可及時把握文物若干年后的形態變化,一旦文物因自然災難或人為原因受損,還有可能進行精度極高的修復。

2017年底,云岡石窟最大的洞窟第3窟西后室原比例3D打印復制項目落戶青島,高10米的坐佛“走”出石窟;2018年11月,第18窟局部完成復制,15.5米高的立佛“走”進北京。與前者相比,第18窟復制窟可拆裝,便于展示。

3D打印的云岡石窟第18窟的局部。云岡石窟研究院

近日,等比例3D打印的云岡石窟第12窟已在浙江完成組裝,將于近日亮相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開啟其“行走”世界的第一步。

第12窟以立體雕刻形式,記載了古代音樂人盛大演出的場面,被譽為“音樂窟”。這座復制的洞窟由110個模塊構成,每個模塊又由12個小的打印模塊組成,完成組裝后寬約12米,縱深約14米,高約9米。0.03毫米的數字采集精確度再現了完整的石窟形制、精美逼真的造像,連石窟歷經千余年風化的痕跡都很清晰。

3D打印的云岡石窟第12窟局部。云岡石窟研究院

“第12窟復制窟用輕型材料制作而成、可以像積木一樣組裝拆卸,將來能‘行走’在世界上,讓更多人觸摸中華文化?!痹茖哐芯吭簲底只抑魅螌幉ㄕf,第12窟3D打印復制項目歷時3年,攻克了數據采集、數據處理、3D模塊打印、色彩還原等多項技術難關。

網絡編輯:解樹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