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作家熊亮:很多中國人在當自己文化的客人

如果要把自己的人生拍成電影,熊亮確信自己的影片拍出來將毫無波瀾——所有的關鍵情節無外乎深夜在公園看見一個白發如煙的吸煙老太,在廣場拿厚玻璃杯喝了一杯冰可樂

責任編輯:周建平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圖/本刊記者梁辰

熊亮中國原創兒童繪本作家、插畫家,代表作《灶王爺》《京劇貓》《小石獅》《兔兒爺》等,曾獲臺灣開卷最佳童書獎、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入圍2018年度國際安徒生獎插畫獎

鏡子與臉

熊亮一直在畫臉,各種各樣的臉。

這么說很奇怪,因為他最為人所知的頭銜,是中國原創兒童繪本先驅,入選過國際安徒生插畫獎候選名單,按理說,他一直在畫的是繪本、是故事。何況,在他的繪本里,如果不刻意留神,你甚至注意不到那些人物的面孔和表情。他畫畫是中國畫的功底,總是水墨兩撇一橫,帶著一絲尷尬和茫然,但怪了,每張臉看起來都差不多,又差很多。

盡管說不上喜歡,但他承認,臉很有趣。

去法國做當代抽象畫展,每位邀請的藝術家要在地定一個主題。他想來想去,又決定畫“臉”。

在法國的博物館藝術館來來回回看了一個月后,熊亮失望地發現,大部分路人的臉都有一張精致的殼,“在荒野中都在照鏡子的臉”,沒有真正的東西。最后只留下兩張能畫的臉——一張屬于他的團隊人員,放松自然,永遠在想著為他人付出;另一張屬于他的法語翻譯,臉上不知何故總有一種剛看完恐怖片的惶惑。

熊亮對臉的興趣和小時候畫羅漢像有關。像達·芬奇畫雞蛋一樣,熊亮兒時畫的羅漢像曾貼滿閣樓——所有寫熊亮的文章都會提及那間小小的閣樓,那通常被認為是熊亮之所以成為熊亮的緣起之地,是熊亮亂涂亂畫發呆放空的地方,是童年時父母給他的一片自由空間,核心宗旨是——“隨便”。

在隨便的地方長出了自由的靈魂,熊亮如今那樣歸納那間小閣樓于他的意義。癡迷于畫羅漢像的時間里,他開始體味何為細膩。毛筆尖軟,下筆后的樣子是力道,更是心念;再由觀者感應,一撇一捺,嬉笑怒罵,躍然紙上。

回想起來,熊亮對于臉的最早記憶,是鏡子里兩歲的自己。

他記得清楚,那天,他想吃個西瓜。父母外出上班,小男孩熊亮一個人被關在房間里。他還沒足夠大到能上幼兒園,但已經大到能拿起刀了。剛要切下去,他想到一個問題:

這房間里沒有別人,以后誰知道我在這里吃過西瓜?

家里有面立衣鏡。這么想著,他便把凳子一拖一拽地拖到立衣鏡前,正正擺好,把西瓜放在上面。抬起眼睛,直勾勾地看著鏡子里的自己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柯珂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