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PM2.5下降,臭氧上升

如同東北的秸稈焚燒,疫情期間傳統排放活動并未像公眾想象的那樣“消失了”。

“如果這種(氣象)條件發生在往年,沒有近幾年減排的努力,以及因疫情減少的污染排放,污染會更嚴重?!?br />
(本文首發于2020年5月21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汪韜 助理編輯 溫翠玲

2020年4月,哈爾濱持續出現霧霾天氣,18日當天早晨,哈爾濱市氣象臺發布大霧黃色預警信號。 (人民視覺/圖)

2020年2月12日,正是全國防控疫情最吃緊的關頭。北京的大馬路上空空蕩蕩,從中關村的IT企業到南鑼鼓巷的市井營生,都因防疫需要而暫停經營。也在這一天,北京的天空卻為霧霾所籠罩,當日PM2.5日均濃度高達207微克/立方米。

許多人據此懷疑這些年的空氣污染防控措施并沒有對準“病灶”,反而影響了經濟和生活。一篇題為《請環保專家回答,大氣污染源到底是什么?》的網文流傳甚廣——疫情期間,人們宅在家里,企業不生產,車子不上路,工地不開工,似乎證明污染與這些活動無關。

全社會級別的大幅減排,如同天造地設了一個實驗室來驗證這樣的問題:疫情期間的重污染過程是怎么來的?我們還應該堅持減排政策嗎?

重污染仍然來自重工業

“客觀地說,疫情期間全國空氣質量同比還是明顯改善的?!鄙鷳B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空氣質量模擬與系統分析中心主任薛文博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觀測數據顯示,整個一季度,全國PM2.5濃度同比大概下降了15%左右,其中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長三角、汾渭平原三個重點區域PM2.5濃度分別下降了16%、26%、19%左右。

不同區域的改善幅度并不相同。珠三角、長三角改善較顯著,京津冀改善幅度稍弱,而東北地區改善有限。

京津冀地區在疫情期間發生了兩次很典型的重污染過程,第一次為春節期間的1月22日-29日,污染集中于華北平原中南部,對北京影響不大。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大氣室主任唐桂剛曾解讀,此次污染過程的起因是煙花爆竹燃放,又疊加不利氣象條件。但與2019年元宵節同期相比,今年的污染程度其實相對減輕——區域PM2.5、PM10平均濃度分別下降34.9%和40.3%,北京市PM2.5峰值濃度同比降低38%。

在東北,疫情期間減排也有效果,但不明顯。公眾環境研究中心創始人馬軍發現,吉林、黑龍江一些地區PM2.5濃度一度達到極值,哈爾濱甚至在4月18日曾達2357微克/立方米,4倍于“爆表”水平(500微克/立方米)。

哈爾濱霧霾天氣的一大原因是當地農民焚燒秸稈。黑龍江近年來嚴禁冬春季秸稈焚燒,但屢禁不止,4月7日,燒起“春天里第一把火” 的黑龍江寧安市被省政府約談。

“我們跟爆表城市的市領導打電話了解情況,地方反映今年的雨雪比較多,加上疫情的影響,部分秸稈沒有離田,有點滯后?!?020年5月的生態環境部例行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介紹,東北三個省秸稈焚燒火點比2019年同期增加了八倍。

如同東北的秸稈焚燒,疫情期間傳統排放活動并未像公眾想象的那樣“消失了”。薛文博分析,疫情期間下降最大的排放活動是機動車以及揚塵源,反映在污染物上,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中一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