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明夢一場:我讀《卻將談笑洗蒼涼》
姜鳴很早就開始研究張佩綸,近年更整理出版了《李鴻章張佩綸往來信札》。新著除甲申易樞一篇,另外用4篇文字描述張佩綸流放生涯、婚姻生活、子嗣壽夭、與李鴻章長子李經方的沖突。
(本文首發于2020年5月21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劉小磊
張佩綸
晚清史學者姜鳴獨樹一幟,其治學方法可學,其文字之美難學。姜鳴新著《卻將談笑洗蒼涼——晚清的政局和人物三編》延續前兩冊的路徑,而深度過之,大有斬獲,屬于一開讀就不能放手的佳作。
姜鳴以其晚清海軍史專著《龍旗飄揚的艦隊》廣為人知,之后《天公不語對枯棋》橫空出世,擺脫教科書章節體系的束縛,作者的才情得到充分發揮。晚清史研究,史料功夫應為共同底線,姜鳴在此之外,尤其注意利用函札、實地踏勘遺跡、廣泛搜集老照片、“以詩證史”,在“回到歷史現場”方面攀登到一個新高度。
姜鳴的研究集中于光緒朝數十年的人物和事件。新著以光緒元年英國翻譯馬嘉理被戕事件開場,穿插1881-1882兩年彗星現身北京引起的反應、胡雪巖破產事件分析,以1884年甲申易樞、醇親王巡閱北洋、“清流”健將張佩綸遭際沉浮為中心展開鋪陳,用孫中山倫敦蒙難作結。
“馬嘉理事件”引致清廷派出第一個駐外公使,這是中國外交史的分水嶺。英國翻譯官馬嘉理在云南被戕,未能查清主使,但由于發生在中國境內,清廷被迫派遣郭嵩燾前往倫敦“道歉”,郭也以第一個駐外公使而載入史冊。派出駐使,等于清廷放棄“天朝上國”的獨尊地位,承認各國為平等之國,為近代史重大事件之一。然而,馬嘉理被殺究竟由誰主使,一直沒有定論。姜鳴深挖中英史料,到中緬邊境勘察遺跡,訪問故老,重建了對整個事件的敘述,可謂異彩紛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奎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