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固最后一個貧困縣:補貼貸款養牛,期貨對沖風險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買牛-喂牛-賣?!钡墓适?,而是極其復雜的系統工程,每一步都暗含風險。

回顧西吉的產業扶貧之路,珍珠雞、藍孔雀、斗雞這些珍禽異獸層出不窮,如今卻難覓蹤跡。

“村民安土重遷,愛惜名聲,逃貸很少見,過去與其說是銀行不敢貸,不如說是村民不敢借?!?br />
(本文首發于2020年5月21日《南方周末》)

發自:寧夏西吉

責任編輯:吳筱羽

西吉縣下堡村村民馬玉蘭家的一頭母牛(左)快要生產了。馬玉蘭自2013年起規模養殖肉牛,是村里的養牛大戶。(南方周末記者李玉樓/圖)

2020年5月13日,寧夏西吉縣今年第二場透雨,從凌晨下到中午。

午飯過后,震湖鄉毛坪村的村民趁著土壤濕潤,一齊上山播種。村里只剩圈中的牛,哞哞叫著。

2019年,毛坪村被列為養牛示范村,存欄肉牛從一百來頭增至近千頭。田里種的馬鈴薯,也換成了養牛用的青貯玉米。

西吉是西海固地區最后一個未“摘帽”的貧困縣。2014年的精準識別中,該縣貧困人口占到寧夏的20%,居全區之首,是一塊“硬骨頭”。

過去六年,這里的村莊通了自來水,修了水泥路,稟賦微調,為農民脫貧帶來轉機——多次試錯之后,養牛是西吉縣摸索出的脫貧法門。

2019年秋天,《中國青年報》刊發題為《表格里的扶貧?!返膱蟮?,報道了西海固地區有群眾套取養牛補貼的亂象。輿論擔憂,西海固能否如期脫貧?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買牛-喂牛-賣?!钡墓适?,而是極其復雜的系統工程——通過補貼、貸款解決養牛的本金,解決水源,推廣良種牛和青貯飼養技術提高效益,借助保險、期貨對沖風險,每一步都暗含風險。

西吉縣是寧夏人口最多的縣,有近五十萬人,一頭育肥牛的純收入在三千到五千元不等,按照家庭人均收入4100元的當地脫貧標準,一年養殖50萬頭牛就能實現脫貧。

這個數字在2019年是40萬頭。

截至2019年底,西吉全縣累計脫貧出列貧困村238個,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51241人,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34%下降到2019年的0.95%。

“人喝的水都不夠,誰會去想喂牛?”

做了三十多年農村工作,西吉縣農業局副局長馬福學從沒想過,畜牧業會成為縣里最大的產業。

2019年之前,西吉的馬鈴薯產值常年居首,2018年達20億元。與之作對比,當年西吉縣的國民生產總值為64億元。

2019年,西吉縣肉??偖a值18.1億元,首度超過馬鈴薯。提了多年“家家種草,戶戶養?!?,如今口號變為現實,但來得并不容易。

“連人喝的水都不夠,誰會去想喂牛呢?”馬福學說。

2017年之前,規模養牛在當地并不現實。那時沒有自來水,只有少數富裕農戶能通過打井開展養殖,貧困戶沒有條件,通常只養一兩頭耕牛。

下堡村的馬玉蘭是馬福學說的“大戶”。這個不識字的婦女,在當老師的丈夫支持下,自2013年起規模養殖肉牛。她花兩萬元打了口機井,把養殖規模從三十頭逐步擴大到六七十頭,成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周凡妮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