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體飲料冒充特醫食品”幕后:利潤高、追責難、剛需強
在通過官方注冊的29個特醫嬰兒配方食品中,有21個是來自國際品牌的產品(包括美國、英國、德國、韓國、瑞士品牌),其余是來自3個國產品牌的8款產品。
此類固體飲料質量合格、手續齊全,市場監管人員平時去母嬰店檢查,很難掌握到商家的銷售話術和欺騙消費者的行為,“沒有什么直接的證據”。
“在處罰之余,我們更應當考慮將具有此種惡劣行為的經營者,通過從業禁止、設定黑名單,將他們阻卻在行業之外。
責任編輯:曹海東
永興縣母嬰店將普通食品冒充特醫食品事件并不是第一次發生,其背后與特醫食品行業發展、政策監管等直接相關。
時隔一周,湖南郴州永興縣“蛋白固體飲料”事件迎來調查通報。
2020年5月18日晚,永興縣“蛋白固體飲料”事件聯合調查組通報稱,涉事母嬰店將“倍氨敏”蛋白固體飲料宣稱為特醫食品銷售,涉嫌虛假宣傳,目前已暫停營業。
同時,永興縣已依法依程序免去李建軍的縣市場監督管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職務,免去曹石順的市場秩序監督管理股長職務。
通報還指出,郴州市三甲醫院對5名兒童進行免費醫學體檢。經市級醫療專家集體綜合評估,5名兒童不同程度存在營養不良、體重偏輕、身高偏矮、維生素D3攝入不足等情況,但頭圍均在正常值范圍。
郴州永興縣“蛋白固體飲料”事件曝光后,南方周末連續追蹤該事件進展(具體參見南方周末2020年5月13日報道《湖南郴州疑現“大頭娃娃”:涉事兒童體檢,官方介入調查》;南方周末2020年5月16日報道《郴州“固體飲料冒充奶粉”事件追蹤:國家開展食品專項整治,“發現一起重處一起” 》)。5月15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辦公廳發布通知稱,將開展固體飲料、壓片糖果、代用茶等食品專項整治。
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以下簡稱“特醫食品”)是為幫助有特殊飲食需求或者消化代謝障礙的人群。對于部分體質特殊的嬰幼兒來說,特醫食品中的特醫奶粉或是其賴以成長的主要口糧。
許多家長不知道的是,特醫食品是一個日漸崛起的利基市場。據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統計,全球每年特醫食品的消費總額為560億元-640億元,市場規模以每年6%的速度遞增。
這個市場既有知名品牌群雄逐鹿,也有不法商家魚目混珠,此次永興縣母嬰店將普通食品冒充特醫食品事件并不是第一次發生,其背后與特醫食品行業發展、政策監管等直接相關。
特醫食品少,剛性需求強
14個月前,丁嵐(化名)誕下雙胞胎。由于早產,孩子出生時體重不足3斤,因此雙胞胎一出生就住進了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NICU),一住就是50天。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思考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