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券全國地圖
截至2020年5月18日,全國發放消費券的省、直轄市、自治區29個,涉及172個城市,其中由政府發放消費券的城市有170個,62%是以市或區為單位單獨發放的。
本輪消費券的派發并非中央推動,而是先由幾座城市推行,然后被其他城市效仿的。
(本文首發于2020年5月21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張玥 助理編輯 溫翠玲
2020年5月4日,遼寧沈陽,市民從消費券廣告牌前走過。
2020年5月8日,商務部副部長王炳南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初步統計,疫情發生以來,全國有28個省份、170多個地市統籌地方政府和社會資金,累計發放190多億元的消費券。這意味著,國內超過一半的地級行政區參與發放了消費券,平均每個地市發放金額超1億。
南方周末記者根據各地官媒與政府網站信息整理,截至5月18日,全國發放消費券的省、直轄市、自治區共29個,涉及172個城市,其中由政府發放消費券的城市有170個,62%是以市或區為單位單獨發放的。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許光建向南方周末記者分析,本輪消費券的派發并非中央推動,而是先由幾座城市推行,然后被其他城市效仿的。消費券派發的主體以地級市為主,它們對本地經濟更了解,而且“船小好掉頭?!?/p>
“還利于民,放水養魚”
派發消費券并不是一個創新模式,早在1999年,日本就曾向國民派發消費券。當時,日本泡沫經濟破裂,為了刺激消費、照顧弱勢群體,日本地方政府發放了名為“地域振興券”的消費券,總額2萬億日元,限半年內用完。
中國最早發放消費券的城市則是成都。2008年12月,成都向城鄉低保戶、農村五保戶、城鄉重點優撫對象三類人員發放了價值3793萬元的消費券。次年1月,杭州市從財政拿出1億元向67萬人發放消費券,用于保障困難人群的基本生活。
那時的消費券有一定的“幫扶性質”,發放對象以困難群體為主。
2009年初,深圳也曾興起一股派發消費券的討論熱潮,并闡述了消費券對拉動GDP的經濟學邏輯。在深圳市社科院向市政府提交的《關于深圳擇機發放消費券的建議》中,稱發消費券是“還利于民,放水養魚”的好辦法。
該文計算,2008年深圳GDP為7800億元,2009年深圳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上年每增加100億元,會拉動GDP增長0.7565%。如果發放20億元的消費券,對深圳GDP的拉動作用約為0.15%。
雖然這份建議在當時未被采納,但這套邏輯卻在11年后的此次疫情中起了作用。
此次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