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古渡,英雄遲暮
吳佩孚素以關圣為楷模,除了其“戰神”風范令各路諸侯景仰之外,他也具備了關二爺的各項性格缺陷,并且同樣于極盛之巔驟然跌落,兵敗垂成,落得渡襄江,遁入蜀道。
責任編輯:楊嘉敏
三月末的一個晴日,我從湖北老河口出發,沿漢水西岸南下,前往谷城縣廟灘鎮探訪千年古渡。
暮春三月,鄂北門戶老河口盛開著油菜花。
沙洲縱橫的襄江古渡
漢水發源于秦嶺西段,向東橫貫秦嶺南坡后進入湖北,至丹江口為其上游,該河段落差大、流速急而流量小,不利航運;由丹江口至鐘祥為其中游,又稱襄江,落差縮小,流速略降,流量顯著增長,歷史上行船仍有一定風險,尤其是從老河口至襄陽段,河道較窄,流速甚快,不易行船。好在漢水上中游含沙量大,出秦嶺后在中游迅速沉積下來,形成大片沙洲,故而在谷城縣造就了兩處著名的渡口,一處是縣城賴以興起的仙人渡,福銀高速便在此跨過漢水,而另一處就是廟灘/太平店渡口。
襄江河道在廟灘鎮東北側驟然開闊,流速放緩,遂積沙為洲。有些沙洲已與江岸融合,成為良田,“李家洲”、“蔣家洲”、“汪家洲”這樣的地名說明了其身世。另一些沙洲仍懸于江中,但與江岸或其他沙洲僅隔一衣帶水,這些沙洲之間的河道分流了襄江干流,便于渡船連接襄江兩岸。
上游丹江口水庫建成后,漢水從秦嶺裹挾而下的大量泥沙遭到攔阻,襄江積沙成洲的速度顯著下降;但隨著南水北調工程將丹江口水庫的漢江、丹江水引向華北,襄江的上游來水銳減,致使沙洲出浮,河道收窄。這意味著今天的廟灘渡口比解放前距離更短、水流更緩。
漢江流域示意圖
我驅車穿過廟灘鎮,經一座小橋進入胡家洲。這是廟灘河段最大的一塊江心沙洲,散漫的襄江仍在不斷堆積、切割著它。沙洲內水道縱橫,既有開墾的零星農田,也有巨大的挖砂場,道路坎坷,遍地沙土,缺乏路標,不易辨認方向,蜿蜒輾轉方才來到沙洲東岸,找到了渡口。
這里是一座車客渡,乃一艘拖輪平行綁定一條駁船,收費低廉,逢車就走,對面便是樊城太平店。渡口東西兩側的土路都叫304鄉道,連通東岸的302省道和西岸的303省道。
胡家洲渡口
1927年6月24日,直系“戰神”吳佩孚就是在這里倉皇渡過襄江,棄豫入鄂,遁入蜀道。
秀才出身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