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見證珠峰攀登60年

↑2020年4月15日,珠峰沉浸在晨曦中。新華社記者孫非攝

1960年5月25日

中國登山家

王富洲  貢布 屈銀華

首次從北坡登頂珠峰

第一次將中國人的足跡

留在世界之巔

到今天整整60年

↑1960年6月7日,人類歷史上首次從北坡登頂珠峰的中國登山隊隊員王富洲(右)、貢布(中)與屈銀華三人凱旋拉薩后捧花合影(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60年前

沒有先進的技術裝備

沒有提前鋪設好的保護繩

沒有成熟的攀登路線可尋跡

甚至連從日喀則到珠峰山腳下300多公里的路

都是攀登前臨時修好的

然而  他們換來的

是舉國歡慶的一個歷史定格,是艱苦歲月中一個民族的希望!

↑1960年5月,中國登山隊隊員在海拔7150米的冰雪坡上前進。

↑2020年5月16日,身著現代裝備的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從珠峰大本營出發。新華社記者孫非攝。

山依舊 世間滄桑

人與山共同成長

珠峰之上的紀錄

不斷刷新

珠峰上的英雄

代代輩出

↑1975年5月27日,中國登山隊再次從北坡登上珠峰。

↑1975年5月,中國登山隊女運動員潘多(左四)成功登頂后,從珠峰返抵大本營。潘多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從北坡登頂珠峰的女性。

↑2008年5月8日,北京奧運珠峰傳遞登山隊成功登頂珠峰。

↑2017年7月12日,在紀念西藏登山隊成功登頂世界14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10周年儀式上,隊員次仁多吉(中)、邊巴扎西(左)和洛則獲頒紀念獎杯。新華社記者普布扎西攝

山  依然在那里

但攀登

已是另一種景別

如今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

登山運動的裝備

氣象服務

營地設施等有了巨大的變化

左圖為2008年5月27日,登山隊員通過架設在海拔8700米珠峰第二臺階的“中國梯”向上攀登。新華社發

右圖為2019年7月10日,1975年登頂珠峰的登山家桑珠與收藏在珠峰登山博物館的中國梯合影。新華社記者 孫非攝

左圖為1975年6月9日,我國氣象工作者在珠穆朗瑪峰腳下的高山氣象站收集氣象資料。新華社記者程至善攝

右圖為2020年5月25日拍攝的珠峰大本營氣象應急保障車,西藏自治區氣象局氣象專家在這里與后方氣象專家進行天氣會商。新華社記者普布扎西攝

↑2020年5月10日,位于珠峰大本營的自動氣象站。

左圖為1975年6月13日,中國登山隊隊員在海拔6000米的高山營地,看報學習。圖中正面前排三名藏族女隊員分別為登上海拔8600米高度的桂桑(中)、登上海拔7600米高度的次丹卓瑪(左一)、米瑪卓瑪(右一)。新華社記者范惠琛攝

右圖為2020年5月21日,在海拔6500米的珠峰前進營地,中國移動工作人員在維護5G基站。新華社記者晉美多吉攝

左圖為早期登山運動員在珠峰大本營舉辦的排球比賽(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右圖為2020年5月16日,一名登山愛好者在珠峰大本營人工草地上進行高爾夫球練習。新華社記者普布扎西攝

左圖為2005年的春季登山季,為測量、登山和科考等隊伍提供服務保障的當地群眾在珠峰大本營搭起的帳篷(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索朗羅布攝

右圖為2020珠峰高程測量活動中,曾經被視為登山隊最好的帳篷變成了垃圾集中存放處。新華社記者普布扎西攝

新一代登山人以更加

安全

科學  

環保的理念

傳承和弘揚著中國人的

登山精神

↑2020年5月11日,參與垃圾清理回收活動人員在珠峰前進營地6500米區域清理登山垃圾。(西藏自治區體育局提供)

↑2020年5月3日,在珠峰大本營,隊員們的帳篷整齊地設置在小路兩旁,路的盡頭是雪后初霽的珠峰。

60年后,

天路依舊伸向遠方,

通向天際

每一天都將是新的起點

每一年都將是新的篇章

記者:普布扎西、晉美多吉、孫非

文字:普布扎西

(來源:新華社)

網絡編輯:柔翡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