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危機下的企業可持續發展之道
責任編輯: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侯明輝
【編者按】
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運行產生明顯影響,企業如何在這場疫情中自處?如何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2020年5月16日,一場探討“危機下的企業可持續發展規劃”的論壇在線上舉辦,論壇由IMA美國管理會計師協會、香港可持續發展教育學院聯合主辦,北大光華管理學院責任與社會價值中心提供學術支持,世界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中國會計報、深圳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協辦,來自不同行業不同組織的九位代表分享了自己的看法,論壇最終給出這樣的觀點: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企業需要系統思考應對危機的策略方法,并以此對經營管理進行優化。進入后疫情時代,企業應該通過創新引領,夯實可持續發展基石,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面對更大范圍的挑戰,企業之間應加強合作,充分發揮人才、技術與合作協同效應,推動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
系統思考,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
主持人:疫情對經濟運行產生明顯影響,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階段,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如何應對風險,更好開展可持續發展規劃?
周衛東:堅定可持續發展信心。從經濟領域來看,很多經濟學家、企業家都對當前的經濟運行表示擔憂,很多行業也受到了疫情沖擊。但世界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最近一期的調研發現,在這次疫情壓力下,企業家們更加認為可持續發展是商業企業必須堅持的一條底線,這次調研也顯示出,更好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企業也更能承受危機的壓力和疫情的沖擊。為有效應對疫情,世界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推出了三個項目:一是供應鏈,側重于糧食安全和糧食供應鏈彈性恢復,確保不間斷、不停工,保證持續供應;二是回歸新常態,重點關注員工的健康和復工復產;三是開展影響研究,更多關注在這次危機所暴露出來的問題當中,我們要如何吸取教訓,來重新構建下一步可持續發展長期目標。
呂建中:認識風險的非線性動態特征。疫情讓企業重新審視應對風險和危機的策略方法。經濟運行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我們面臨的風險和危機已不再是一個線性現象,而是呈現出“點-鏈-面-網”的非線性動態特征,因此企業應對風險要有一個整體性、系統性、動態性的全局觀。整體性指的是將引發危機的因素進行完整甄別,描繪出對于全局態勢的指向和作用的路徑,這樣做到一覽無余。系統性是指將各個風險因素以及組合作用之后產生的疊加、迭代、關聯效應清晰的可視化呈現。動態性指的是對甄別出來的風險節點損失進行有規律的關注。風險和危機管理是可持續發展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用系統性、整體性和動態性去思考,能夠幫助企業獲得更加持續穩定的運營,并且應對突如其來的危機。
邊順喜:成立危機應對委員會。疫情發生后,我們成立了危機應對委員會,其中包括采購部、供應鏈部門、市場部以及各個國家子網的高層,通過委員會采取協調一致的應對措施。這次疫情對全球供應鏈產生了影響,作為跨國企業,我們重點關注和幫助供應鏈的恢復,一方面開展供應鏈風險調研,了解供應商受疫情影響的情況。另一方面拿出一筆資金,專門用于支持供應鏈中的中小企業,幫助他們復工復產。結合法國電信的實踐,我認為未來企業要提升供應鏈的抗風險能力,一是要促進供應鏈實現數字化,二是在運營實踐中加大對風險管控和彈性供應鏈的持續投資,三是加強供應商之間的合作,提升供應鏈整體協作能力。
創新引領,筑牢可持續發展基石
主持人:疫情發生后,很多企業表示加速推進數字化轉型,如何讓技術創新更好服務可持續發展?
李國平:把信息與通信技術(ICT)作為可持續發展的驅動力。在這次疫情下,大家已經感受到了數字技術的力量,協同辦公、遠程會議、在線教育、遠程醫療等在線服務為企業復工復產打下了堅實基礎,也推動了企業的轉型升級。近年來IT行業的一些國際性活動,也在積極呼吁各國要把信息與通信技術作為推動可持續發展議程實實施的主要驅動力,推動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今年“世界電信日”的主題就是聯通目標2030,倡導利用ICT促進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因此,無論是傳統企業還是新興的互聯網平臺企業,都可以把技術創新應用到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實踐中去。在這一方面,我們已經看到微軟、華為、阿里、騰訊等企業的優秀實踐。
陳東升:推動財務組織轉型,助力企業創造更大價值。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在不同階段對財務人員和財務組織的要求是不同的,隨著企業規模不斷擴大、產品越來越復雜、涉及行業越來越多、覆蓋地域越來越廣,這需要財務組織不斷創新和轉型。傳統的將財務當作“賬房先生”的觀念和做法是不能適應企業長遠發展需求的,企業存在根本的目的是為客戶創造價值,財務存在的根本目的是為企業創造價值。因此,應對風險和危機,需要財務組織發揮應有作用,進行管理會計體系建設。推動財務轉型的路徑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實現財務共享,第二階段是建立管理會計體系,第三階段是實現財務數字化。要順利實現這樣的轉型就需要財務工作做好三方面轉變,即從財務到業務的轉變、從關注事后向關注事前的轉變、從數據的生產者向數據的使用者轉變。
張亞龍:將利益相關方納入技術創新體系。深圳在整個國家創新體系當中占有一定地位,形成了獨特的技術創新標本??傮w而言,我們認為深圳的創新模式是聚集了智庫資源和利益相關方平臺,通過技術創新項目的打造,形成創新效應,進而對產業鏈形成新的驅動。這其中“利益相關方”是新的角色,以往在城市創新體系中,政府扮演重要角色,為創新提供環境,然后形成產學研用基本模式。疫情發生以來,我們發現利益相關方對技術創新的重要影響。利益相關方群體實際一直存在,只不過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定義,但是在今后的技術創新當中,利益相關方會扮演非常重要的對于技術體驗和評價的角色,這提醒企業,不僅要關注利益相關方的后評價,更要在一開始就將利益相關方納入創新體系當中。
發揮人才、技術與合作協同效應
主持人:經歷此次疫情,企業應如何更好履行社會責任、實現可持續發展?
李剛:培養可持續發展人才。可持續發展是關乎人類福祉的發展理念,各行各業都應該樹立這一理念,將可持續發展融入對人才選用培養的工作中。當前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對經濟帶來的沖擊持續加劇,在這種情況下可持續發展議題無論是對于企業還是管理會計專業人士,都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IMA管理會計師協會一直倡導企業和管理會計專業人士要為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并將可持續發展融入注冊管理會計師管理體系,設定了詳細的專業能力要求,在考試中加以考核。
孫孝文:重新認識企業與社會的關系。疫情發生后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對14個行業45位企業家進行了訪談,了解企業的戰“疫”決策、行動和品牌感知,得到了很多有價值的結論。同時我們認為,疫情之下企業需要對社會責任進行反思。經過這次疫情,對于今后企業可持續發展,我們有六個方面建議:一是重新認識時代與企業社會責任的關系,確定企業經營理念;二是重新思考用什么方式來踐行社會責任,推動可持續發展,比如資金、產品、技術還是服務;三是構建企業社會責任的動態管理能力,與不同的管理機制進行對應;四是搭建社會責任平臺,建立合作機制,整合相關方資源;五是從品牌角度提升社會責任的可見度;六是要加強對社會責任經理人持續、專業、系統和規范化的培訓,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張沁:發揮協同效應。企業可持續發展需要人才、技術和合作,在這次疫情沖擊下,這三方面的協同效應體現得更加明顯,在企業復工復產中都起到了關鍵作用。未來企業要更好開展可持續發展,就需要更好統籌發揮這三方面的協同效應。在人才方面,企業需要有專業的人進行可持續發展規劃與管理。疫情發生后,香港有經驗的可持續發展規劃師沒有停工,而是更加主動為企業提供服務,比如建立防疫企業的專業協助組,從精細管理方面為防疫企業提高產能進行義務的技術支援。在技術方面,疫情讓我們看到從信息化到數字化的提升,對于企業可持續發展來說,需要更多的技術支援和融合的平臺,更好運用數字資源進行可持續發展規劃和推動。在合作方面,企業一方面要整合內部資源,提升可持續發展投入的質量;另一方面要積極開展外部合作,凝聚可持續發展合力,推動解決更大范圍的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