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當孩子看待:穿越到當代的大正童謠
童謠為孩子而作,是豐富孩子心靈的藝術性歌謠?;仡櫲毡就{的歷史,也走過一段曲折的道路。
責任編輯:劉小磊
天才童謠詩人金子美鈴(1903-1930),右上為其手跡,右下是寫有金子美鈴詩作的三個筆記本。
最近在群里看到一首小詩,題目是眼睛,大概動一動手指轉發的人想要逗大家笑笑。詩云:我的眼睛很大很大/裝得下高山/裝得下大海/裝得下藍天/裝得下整個世界/我的眼睛很小很小/有時遇到心事/就連兩行淚/也裝不下。
不知誰寫的,大人?孩子?想到了金子美鈴。近年國內好幾家出版社競相翻譯出版她的童謠,例如這一首,寫出了一顆童心的寂寞與期望,簡直像獲獎短片:會不會/有哪個不相識的客人/來問問去我家的路怎么走/我賭氣從家里跑出來/在秋天的黃昏,站在十字路口/一片一片柳葉落下/一盞一盞燈火點亮/會不會/有哪個不相識的旅人/來問問去我家的路怎么走。(《十字路口》,吳菲譯)
什么是童謠?是詩,還是歌?是為孩子而作,還是寫給大人的?
日本古已有童謠一詞,初見于8世紀史書《日本書紀》,于時有童謠曰云云。這種預言詩顯然是從中國抄來,并不是童稚的歌謠。17世紀以后童謠的含義從諷刺時事、預言變異演變為孩子的兒歌、游戲歌。距今三百年前,一個叫野間義學的武士收集今鳥取縣兒童唱的歌,1732年編成《古今童謠》,據說是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思考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